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草根说上下五千年 > 第三十章:商鞅变法,秦国崛起

第三十章:商鞅变法,秦国崛起(1/2)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士大夫手里。

    魏国到了魏文候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学习法律的人应该都很清楚,李悝还著写了中国第一部法律《法经》。当然李悝写《法经》不是为了给后世树立一个以法律为标准的榜样,而是为了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通过变法,魏国强大起来,成为当时战国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对其他的诸侯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魏国强大了,与魏国相邻的秦国就要遭殃了。在战国初期,秦国地处西北,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小的一个国家,而且经过几代人的内乱,秦国的实力更为弱小,而且被魏国侵占了很多土地。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这时候秦国刚刚在与魏国的战争中落败,秦国其实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

    为了强大秦国,秦孝公他决心发奋图强,但是发愤图强不是有了决心就可以了,还必须有人才。为了吸引各国的人才,秦孝公颁布一份《招贤令》。

    说道这份《招贤令》,那可是写的荡气回肠,可以说是千古一雄文。草根我在这里不得不引用一下:

    秦自穆公称霸,国事有成,大业有望,然其后诸君不贤,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

    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莫大于此。本公即位,常思国耻,悲痛于心,今赢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

    对于这份《招贤令》的评价,用卫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的说法是:秦公求贤令,乃五百年一卷雄文。(何以见得?)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无能,开旷古先河;其二,求霸业而不求吏治,身处穷弱,竟能做鲲鹏远望吞吐八荒;其三,胸襟开阔,敢与权臣分享秦国,公器之心可昭日月。只此三点,堪称真心求贤。

    而这是这份《求贤令》,为当时还弱小的秦国招来了卫鞅和一大批人才,这是这个卫鞅在秦国开展的变法,让秦国成了战国中的强国,最后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卫鞅是法家学说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叫做卫鞅,至于商鞅可以说法,那时因为他在秦国变化后,封地在商地,那时候人们习惯于用封地的名字来代替姓氏,所以人们又叫他商鞅。

    一开始,卫鞅是希望在魏国效力的,并且拜在当时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不重视卫鞅,没有启用他。后来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秦国欲发愤图强,于是就离开魏国去了秦国。这一去,就开创了一个千古的大业。

    卫鞅刚到秦国的时候,还不是很了解秦孝公,为了试探秦孝公的想法,据说卫鞅面见了秦孝公三次。

    第一次见面,卫鞅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事后,秦孝公还怒斥推荐卫鞅的大臣景监,说道,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见到秦孝公的这个反应,商鞅反而高兴了,原来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

    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好点了,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哈欠连天。商鞅更高兴了,秦公志不在王道。

    于是,第三次见面,商鞅劈头就问:“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道!听着听着,他不由自主地向商鞅靠拢。据说,他们第三次见面时,他们聊了七天七夜。

    秦国的重臣还对变法有所保留,甘龙、杜挚等人,就对卫鞅的一套毫不买账。于是聪明的秦孝公就召开了一场著名的“答辩会”,通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