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章 节 道教天柱山(1/2)

    第四章节道教天柱山

    1918年8月20日,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的信中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

    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李约瑟博士也认为:“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儒教老祖”孔子也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道教,源于生殖崇拜时期,兴起于炎黄二帝中的“黄帝”;经过老子、庄子,立诸文字,才有了系统的道教教义《道德经》。人们常说的“黄老道”(“黄”,指黄帝)、“方仙道”,即中国早期的道教。黄帝飞升者,仙之概念与黄帝联系,道之概念与老子联系,说明殷周时代早已形成以始祖配天的宗教概念。

    上天重视登山,入地重视涉水。所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而中华历史文化名山,安徽天柱山,自古就有“南岳”之名。它不仅是安徽的源头山、皖文化的发祥地、世界地质公园,同时,它也是“中国道教第一名山”、“中国财神第一山”!

    自古以来,中国入信奉的是道教;自古以来,天柱山就是一座道教名山。

    用庄子的话来说,天柱山可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像这样的语言,在那个年代,也只有在天柱山静心修养过的老子、庄子,才能体会得到,并能说得出来。

    “天柱”一词,源于《列子.汤问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缺,断鳌之四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这段文字,说的是上古时代,帝王颛顼与共工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说到底,是“道教”与“火神教”的信仰之争。战争的结果是:火神共工带领他的部队,打到了江北天柱山,但终于打不过颛顼皇帝,最后自杀于“天柱”:“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这场战争,以道教大获全胜而告终。从此以后,道教在天柱山一带生根发芽,并最终孕育了老子、庄子,以及中国道教第一教派:混元派。

    所以,天柱山与“道”一样,是超越时空、天地万物的根源——至少中国道教第一教派、从天柱山土生土长出来的“混元派”,是这样认为的。

    道教是中国的国教。“五岳归来不看山”——走遍中国,可以发现,五岳中没有一座山属于佛教。凡位忝“五岳”者,都属“道教名山”。自古以来,天柱山就位忝五岳,封为“南岳”。所以,天柱山姓“道”,属于“道教名山”。

    隋朝开皇九年,曾“诏定衡山为南岳”。但是先灵派科学家以计算机统计历代各种史料记载均发现:其他时候,“南岳”均指天柱山。

    首先,“五岳真形图”中的“南岳”,指的就是天柱山。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天柱山封号“南岳”。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元封五年冬,帝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滑之天柱山,号日南岳……

    《尔雅?释山》记载: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

    《汉书?郊祀志》明确指出:神爵元年(前61年),宣帝刘询下诏以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潜山、西岳华山及北岳恒山为五岳。祀东岳于博。

    这儿的“潜山”,就是今天的“天柱山”。所以说,天柱山是五岳中的“南岳”,不容置疑。

    《后汉书.马援传》载:初,卷人维汜,诀言称神,有弟子数百人,坐伏诛。后其弟子李广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十七年(汉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遂共聚会徒党,攻没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

    这段文字,将“皖城”、“南岳”并举,既证明了天柱山是“皖山”,也证明了天柱山是“南岳”。李广“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是因为事发地为“南岳”,否则其自称“南岳大师”,会成为时人的笑谈。

    西王母、穆天子时期的“五岳真形图”,应该是天下最早的地图了。穆天子有了这张图可以巡视天下,汉武帝也是根据这张图而封禅五岳。按照“五岳真形图”上的说法:“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南岳如飞”。

    (东汉)东方朔在《五岳真形图序》中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察四岳,并有佐命之山,而南岳独孤峙无辅,乃章词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潜山为储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连五图之后。又命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形,皆以次相续,此道始于黄帝耳。……南岳衡山君,领仙七万七百人,诸入南岳所部山,山神皆出迎。南岳君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从群官来迎子。……霍山南岳储君,黄帝所命,衡岳之副主也,领灵官三万人。上调和气,下拯黎民,阅校众仙,制命水神,是峻险之府,而诸灵之所顺也。道士入其境,储君服青锦之袍,戴启明之冠,佩道君之玉策而来迎子,或乘科车,或驾龙虎。……潜山储君,黄帝所命,为衡岳储贰,时参政事,今职似辅佐者也。道士入其山者,潜山君服紫光绣衣,戴参灵之冠,佩朱宫之印,乘赤龙之车而来迎子。

    东方朔笔下的“南岳衡山”,即天柱山的主峰天柱峰。而其所说的南岳的“储君”、“副岳”,即霍山、潜山。其中,天柱山为后来道教徒所说的第十四洞天。

    《宋书》上有记载:贼臣桓玄,怙宠肆逆,乃摧倾华霍,倒拔嵩岱,五岳既夷,六地易所。

    这里提到的“华”、“霍”,指的是西岳华山、南岳天柱山——可见,宋朝的时候,天柱山仍然还是五岳中的“南岳”。

    据《潜山县志》(民国版)记载:(天柱山)五岳祠,在真源宫左,汉武帝建,祀泰、嵩、恒、华及潜。

    至明时寮亭犹存,明末寇焚。

    中国名山,凡是宋代以前建有“五岳祠”的,均位忝“五岳”,这早已成为一种常识。因此,《潜山县志》的记述,是有它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志书的记载应是真实可信的。

    俗话说:“南岳如飞”,指潜山、天柱山、霍山三座山像一只完整的大鸟,天柱山、霍山如同潜山的一双翅膀。

    古人以天柱山、霍山为南岳潜山之副岳,并将它们意会成了潜山的翅膀——这才是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南岳如飞”。如果以天柱峰(即潜山)为鸟喙,以霍山、天柱山为鸟之左、右翼,的确可以画出一只“鸟儿”。

    那么,天柱山供奉的是道教里的哪位神仙呢?

    据《宋史》记载:(宋真宗五年)冬十月戊午,延恩殿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