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汉武帝(1/2)

    汉武帝刘彻常与秦始皇及唐宗宋祖相提并论,出现于诗词文赋和我们的习常记忆中。人们通常认为汉武帝代表了中国文明的光辉灿烂,但在我看来,还不如说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解的千古疑团更为恰当。班固称颂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胆有识选拔人才,还有“兴大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雄才大略,司马光却说他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两者对在一起,不知者很难会认为同指一人。前人常有盖棺论定之说,其实盖棺哪能论定?汉武帝是千古一帝还是汉世罪人,足使后人颇费思量了。

    问题远不止于此。汉武帝一朝长达54年,还留下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说,《汉书》将张释之与汲黯合传,张释之因为据理力争、奋抗文帝而成为千古名臣,与他相仿有时敢于怒批逆鳞的汲黯为什么却总是让人觉得有点戆头戆脑?比如说,有人以为飞将军李广生不逢时,如果他生在汉高祖时,“万户侯何足道哉”,但是为什么与李广同时的卫青、霍去病又能以不为人所重的外戚身份大破匈奴,立下不世军功?比如说,当时外族的压力并不重于前朝,为什么武帝又要对四方频繁用兵,甘冒耗空国库的危险?比如说,汉朝初年一直崇尚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为什么汉武帝突然改弦更张,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所尊崇的又真是孔孟之道吗?概而言之,从汉初的无言不为到武帝的好事扰民,这个似乎是明显不智的巨大转折的发生,又有着怎样的依据?它究竟是武帝本人的偶然冲动,还是他深思熟虑后的举措?

    刘彻即皇帝位时,年方16,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正处于青春躁动期,干点普通的小坏事正是他成长过程中一种必要的刺激。史书明载,他19岁时,开始常常微服出游,却并非到民间访贫问苦,而是聚集一批无赖子弟,逐兔射鹿,远游嘻闹。一个秋夜,他召集众人到殿门集合,喧哗出发,天明时,已到终南山下,骑射豕狐,手格熊罴。长满庄稼的田亩,他们肆意践踏,百姓看了,无不切齿痛骂,因为刘彻盗用了姐夫平阳侯的身份,当地地方长官前往劝阻,骑士甚至想鞭击他们。这些官员大怒,率人将几位恶少扣留。无奈之余,刘彻亮出皇帝的信物,才得以脱身。还有一次也是夜出昼还,后来越跑越远,一夜竟闯到离都城350里的柏谷,投宿小客店,向店主人讨汤水喝。店主人答道:“没有水喝,小便倒是有的。”并疑心这一帮人为盗贼,纠集少年准备攻击。还是老板娘看见刘彻容貌,心知有异,想法将丈夫灌醉,取绳捆上,散去少年,杀鸡作食,供应这一彪人马。此外,武帝还喜欢在打猎时与熊、野猪肉搏。相比之下,在他以前的皇帝,文帝在地方上长大,22岁即位,景帝31岁登基,皆比他成熟有经验。所以,从纯粹个人的角度看,刘彻不满清静无为,喜好多事,似乎也是理所当然。

    然而,单凭射猎行为就断定汉武帝刘彻不谙政事,幼稚莫名,不免低估了他的水平。17岁,他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