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 > 第一章 黑土(上)

第一章 黑土(上)(2/2)

的要和高丽开战,封锁住高丽人的援军,现在的船数量上是不是少了些”。听曹振介绍完,郭璞不无担心的问。

    “郭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种星级型号的船,技术已经被几个船坞掌握,基本上每个船坞可以两艘同时开造,从安放龙骨,经安放肋骨外板,下水,安装船桅杆和帆具,到布置火炮,三个月即可完工。目前山海卫,天津卫,威海卫,绍兴卫,泉州卫都在赶制,现在缺的不是船,是好的水手,还有你北平的火炮!”曹振对火器供应显然有些意见,借机发了发牢骚。

    “会好起来的,现在钢材基本已经可以供得上,不会像先前那样做无米之炊了”。郭璞有点儿不好意思,连忙解释。“不过子由这里看看能不能在海关上降低一下粮食进来的关税,我们需要囤积些粮食,北平这两年,种田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今年,改进了织布机后,种棉花明显收益高于种田,我怕一旦逢水旱,粮食出问题”。

    “没问题,我尽量建议太子下令降低粮食进口税,禁止粮食出口。郭兄可以让北平的商人从海上把南方的稻米运些过来,以备不时之需”。曹振一口应承。谈了会彼此之间协作,话题逐渐转到年初的约定上。

    “北平现在氛围很好,比你在时还无拘束,张五这帮家伙,一旦他知道自己可以享受某种权力,就千方百计的捍卫自己的权力,生怕别人抢了去。北平现在交易多了,大家对公平的要求也多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言论对我们很有利。郭兄的朋友伯辰现在是儒学复古的领袖,俨然已成一派宗主,南北有很多大儒呼应,他们的定期活动都是北平商人们赞助的,当然要替商人们说两句公道话。两家报纸相互间吵得虽凶,但是把很多道理给争明白了。至少让百姓知道可以自己用脑子去想,这点就很不容易”。武安国向曹振介绍道。

    “是么,武兄的现在是不是满怀希望啊,我一直认为,真正强国之策,不在于兵,在于政。武兄当初在怀柔推行的办法,虽然古人没有说过,但是我认为是强国的希望所在。现在这种情况,武兄私下没少做手脚吧。那两家报纸,特别是《北平春秋》,我怎么看也不像能自负盈亏的样子,不知用资金支持他的,是哪位老板啊?”曹振拉长了声音,狡秸地望着郭、武两位。

    “运筹帷幄之中,自然不是我”,武安国笑着回答。

    “别看我,我也不会扶植一个总是找我自己麻烦的报纸。明着挑咱们毛病,暗中给咱们出力这事,我早就猜出是谁,铁胆书生的名字毕竟不是白叫的”。郭璞也笑了,揭开曹振心中的谜底。

    是李善平,武安国提起这个名字,心中总是很温暖。这个和自己最早相逢,一见如故的知己,以睿智的目光,默默补上自己的疏漏,隐藏起可能被人抓到的把柄。虽然此人手无缚鸡之力,身有残疾,但有他在,背后就多了几分安全。想到这,他有些感动地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我武安国一下得三,实属老天眷顾。子由,一个人在水师小心些,有些事情,需要一步步来,不必太着急”。

    “没关系,我自有分寸”曹振摆摆手,嘴角上露出会心的笑容。“太子是仁厚之人,对底下人很好,就是受腐儒的影响很重。这里虽然没像北平那样,搞出个大圆桌来,但也比其他地方低级观念小。各项制度参照我们当初的民团,也设立得比较健全。慢慢去做吧,我从来没想到一蹴而就。我现在主要把精力放在强军上,只要军队的事情还倚仗我,其他方面自然会多采纳我的建议。我现在想,你们北平的商人,是不是鼓励他们到别的地方也发展一下。”

    “不是鼓励,是为他们创造条件,只要有钱赚,商人们总比我们跑得快”。郭璞大笑,然后补充道:“我倒觉得书院得规模还要扩大些,再不就在合适的地方多办几个,一个是培养人才,另外一方面等我们这些人老了,也不至于后继无人。希望总是后人的,就如他们两个,将来肯定比我们看得更远”!他冲远方的沙滩上扬扬下巴,曹、武二人顺着他得目光看去,姜烨和张正心两人正扭在一起,无忧无虑的笑声让人夕阳下的海滩倍觉明亮。

    洪武十二年九月己亥,太子会燕王于天津,携众将观巨舰入海。

    天还没亮,码头边就挤满了围观的人,很多人为了找个好位置,半夜就来了。能到这里看巨舰出海的,都是周围百里的头面人物和太子下令邀请来的参与过舰船建设的人,托关系进来的也不少,人群乱哄哄的,稍有些风吹草动立刻挤做一团。若不是水师士兵在维持秩序,恐怕早有人落进了海里。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那种清澈的淡蓝色,温润如玉。慢慢地,漂浮的云彩被镶上了金边,远处的海水也泛出金红色,跳跃着,越来越近。一道霞光刷地撒在船桅高悬的战旗上,刹那间把他染成火焰般的颜色。太阳从水面上探出头来,让水天之间,灿烂成一色。就在霞光中,伴着号角,太子朱标,燕王朱棣还有传说中的英雄武安国、曹振,陆续从士兵拦出的通道中走出,走向伏波、定远、镇远。

    “参见太子殿下”,有官员带头拜了下去,一些“懂礼”的士绅紧随其后。但拥挤的人群腾不出更多的地方,随着司礼官员的免礼声,大家也乐得免礼了。

    “子由,你来吧”,朱标接过司礼官递过来的扎着红绸的酒坛,递给了曹振。

    曹振笑笑,推脱道:“子由不敢,给汤老将军吧,他是水师开山元老”。

    老将汤和接过酒坛,白色的长髯微微颤动,脑后,被阳光染成金色的花发随风飘飞。当仁不让,他高高地举起酒坛,对苍天祷告,“老天,请佑我大明水师纵横四海,所向披靡”!

    “纵横四海”,在水师将士齐声呐喊中,老将汤和把酒坛摔落在伏波号的主炮上。“起锚,升帆”,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喊,岸上,人群欢声雷动。

    伏波、定远、镇远升起主帆,依次向港外失去。白帆在霞光中如重重火焰般,猎猎“燃烧”。

    司礼官指挥士兵给各船的将官每人斟满烈酒,痛饮此碗,就意味着大家上下一心,在海上生死与共。

    定远号主将方明谦举起自己的酒碗,缓缓地走向船舷,把手中的烈酒向海中倒去,“兄弟们,你们看到了吗,我们的巨舰出海了,再也不会有倭寇在我们家门口横行,在也不会让弟兄们和倭寇血肉相博”!

    这显然是僭越行为,没有太子的号令,任何人不得先饮此酒。但此刻,没有人怪他,大家都静静地望向海面,就在这半年里,无数水师忠勇的士兵,乘着民船与倭寇展开了殊死搏斗,热血,染红过这片海水,这深深的中国海。

    朱标、朱棣、汤和、武安国、曹振,郭璞……水师将士们默默地举杯,把酒撒入了大海,这第一碗酒,应该敬给为中华复兴而付出生命的英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水师的战歌在船头响起,响彻碧海。

    “鸣炮,为…….”,朱标大声喊道,他的喊声淹没在战歌里。

    轰轰的炮声在大海上响起,惊起了满天的海鸥,惊醒了沉睡的渔村,惊醒了沉醉千年的港湾。一个民族,也在火炮的轰鸣声中,惊醒,崛起。

    《明》,第一部《扬帆》卷终

    酒徒

    2004年6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