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第五章(5)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第五章(5)(2/2)

公司或音像店的处理货呢?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要处理呢?

    1994年,我在北京见到宝丽金唱片公司香港公司总裁李志荣先生,向他咨询了打口磁带的来历,李先生的一番解释才让我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打口带了。实际上,打口带是国外唱片公司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唱片公司与艺人在签订唱片合约时,会有一条,公司保证卖出多少张唱片,然后根据卖出的唱片来支付版税。但是,不会有人能把市场算得那么准,唱片公司在唱片加工时只能估摸出一个大概数字,比如U2的唱片估计能卖出1000万张,但实际上只卖出了990万张。唱片公司只能根据实际销售数字与艺人结算版税,剩下的10万张就不能结算。这些滞销的唱片,公司不能降价或偷偷销往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规避向艺人支付版税。于是,公司当着艺人(或代理人)的面,当众销毁这部分滞销产品,这些被销毁的部分不再给艺人提取版税。

    其实,被销毁的磁带唱片不仅仅是滞销部分,还包括加工、包装、运输、零售过程中出现的破损、错版、退货等残次品。很多人认为,打口唱片如果没有打到歌,音质就没问题,实际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很多打口唱片都有音质问题。这些被毁掉的磁带唱片就成了废塑料。但损毁的方法略有保留,只要在磁带、唱片上面打个口子或扎个眼儿,就成了废品。这么操作在艺人那里也能说得过去,但凑合也能听。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打口、扎眼磁带、唱片时,会发现,他们处理得相当艺术,都损坏得恰到好处,为废物利用留下了空间。然后,它以废塑料的价格倾销到其他国家。无法从正规渠道听到外国音乐的中国人,就把听打口音乐当成了解西方音乐的唯一正规渠道,但是打口产品的随意**实上还并不能让我们对欧美音乐有一个全面了解,正如打口带的残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