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她·依旧 > 第六章 非常没,非常罪(4)

第六章 非常没,非常罪(4)(2/2)

话还不是普通话,她们说的话带着慵懒,灰灰的,像一只只鸽子,在那些黑白画面飞着。

    看过一次灰色的莲花。

    当然是油画,在中国美术馆,灰得不能再灰的莲花,凋零而无奈,比红莲要孤高,比白莲要忧郁,比紫莲要清洁……我没有想到灰莲如此美如此惆怅。那灰,竟然有说不出的情调,是花间小令,是白与黑之间的调合,在断与不断之间,也喜也悲,这就是灰色。

    白太纯粹,黑太执著,灰在中间,如此妥当。

    它低调,温和,是大喜大悲之后的颜色。一切淡定了,远去了,只留下这冷艳的灰。穿灰的女子,如果是年轻女孩子,就多了冷多了艳。它不矫情不夺目,白就显摆,黑就压场,只有灰,在角落里,不被人注意。但是,如果你看到灰,你注意到了它,它就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是水莲花不胜娇羞。

    想起灰,总是想起埙来。这种乐器,就是灰。

    埙像一个老人,灰灰的,可是,有那种超然的稳定。没有比灰更让人稳定的颜色,踏实,温暖。

    穿灰衣服很难穿,仿佛是老年人的颜色。七八十年代,灰在中国非常统一,全国人民都穿灰,那时的纪录片,中山装,灰,永远的灰。后来很多年,人们拒绝这种颜色,但我看到大师们的顶级时装发布会,灰仍然是主流,那般端然,那般的洒脱。

    有一段时间我迷恋上看外国片子,欧洲的街道上,到处是穿灰的女子。灰色的大衣,衬着一张白脸,卷卷的黄发;永远裸着的小腿,修长,冰凉,黑色的**,与灰配起来,分外艳。

    那些外国影片中的灰让我迷恋,和整个欧洲十分协调统一。原来,灰这样洋气,但只适合欧美人,中国人不适合灰,我们更适合团花锦簇大红大紫。好象过年的春联,不热闹了,不俗气了就不对了,不中国了。我们更喜欢杨柳青年画里的穿着与态度,红是红,绿是绿,青跗红萼,不厌其烦。

    灰是诗意的,是小资的。

    我甚至喜欢那灰的天。

    太艳的阳总是大众的。灰的天,撑了油纸伞,和心爱的男子在江南漫步。有雨也好,无雨也好,一切都好,只要天是灰的,用来做谈情的道具,那么,一切都好。

    去北京看过一场时装发布会,看到一个男子,穿着三宅一生的麻质衬衣。同去的女友说,穿三宅一生的男子都自恋,我倒觉得自恋没有什么不妥,因为至少有自恋的资本。

    那个灰穿在他身上真是好看,我们好色地看着人家,他举手投足之间完全是大家派头。问了旁边人,才知是室内设计师。后来晚宴时在一起,我和女友故意选了他那桌。有时,即使远观美男亦是觉得秀色可餐,他不动声色,仿佛鹤立风中,纹丝不动,又仿佛入定如僧。我只有叹息,这样的男子,何尝不是一道风景?灰于他,如此镇定与凛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