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网”议红楼 > 并非玩物丧志:痴石石呆子

并非玩物丧志:痴石石呆子(2/2)

黑暗性还不够,不懂得巧取豪夺。所以他即使花大价钱也完不成收购石呆子古扇的任务。

    石呆子的祖上一定是个大富大贵之家,否则不会有20多把价值昂贵的古扇流传下来。至于石呆子本人是否经历过富贵荣华,不得而知。但他懂得古扇的文物价值,应该是个知识分子,说明他早期的家境还能让他念得起的书。只是到他长大**的时候,家境已经很穷困了!穷困得连吃饭都成问题!

    正是处在这种生活困境中的这么一个人,竟视金钱如粪土,竟爱扇如命!不肯用自家祖传的古扇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如果可以让他重新再来,他仍然会选择不卖,他仍然宁可又让官府诈了去。因为石呆子是个很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他爱扇如命并不是玩物丧志,吃饭都成问题了,还玩什么物呀?!

    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情有独钟。从小里讲,它代表着老祖宗的心血结晶;从大里说,它代表着老祖宗的所处时代的文化。前人留下的文化结晶,永远是后人的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而这种精神财富往往寄托着人生的远大志向,还有对祖先的深深情感。

    当我们在国外的博物馆看到自己老祖宗的东西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更没有参观国外博物馆看自己老祖宗的东西的经历。但我能想象得出来,那绝对是感慨万端。60多年前近100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最最悲惨的时代,许许多多的文物就是在这一时期流散在海外,至今归家无期!在此期间民间有血性的爱国人士危护文物曾演绎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今天偶然看到CCTV第10套节目,介绍在国外的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的中国古地图情况,令人伤感的是,如今中国学者要进行学术研究还得自己花钱去看!突然想起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道士朔一文有过类似的话语,遂翻出来看看。

    他写道: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石呆子这块痴石,有多少人能与之产生某种共鸣呢?

    下附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散文集《文化苦旅》中《道士朔一文中记录敦煌文物被无良的道士王圆箓贱卖的一段文字: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

    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

    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

    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

    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