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闲情偶寄 > 教白第四(2)

教白第四(2)(2/2)

和主要的字要说得声高气扬,次要的句子和次要的字要说得声低气短,这是非常正确并且不可改变的真理,也是最简单最方便的说宾白的方法。一般来讲,平常人们说话,方法也是这样。

    比如叫别人去取茶拿酒,就说:“取茶来!”“拿酒来!”这两句话既然是为了茶和酒而喊的,那么“茶”、“酒”这两个字就是正字,说的时候就要声高气长,“取”、“来"这两个字是衬字,说的时候就要声低气短。再拿旧戏曲中的一段宾白为例,说明这个道理。《琵琶记?分别》这折戏中有一段对白:“云情雨意,虽可抛两月之夫妻;雨鬓霜鬟,竟不念八旬之父母!功名之念一起,甘旨之心顿忘,是何道理?”开头的四句话中,前两句话是次要的,应该念得略轻而且稍快,后两句话是主要的,应念得略重而且稍慢。“功名”、“甘旨”这两句话也是这样念,这是应了句中主次有别的方法。“虽可抛”、“竟不念”六个字,与“两月夫妻”、“八旬父母”对比,虽然不是衬字,却和衬字相同,念的时候要念得轻些快些,又要与衬字的念法稍有差别。至于“夫妻”“父母”前的两个“之”字,是衬字中的衬字,要念得特别轻、特别快。只要是宾白,都遵循这个道理,这是字中的主次之法。

    我常常看到不懂这个道理的演员,每次念到四六句的时候,把句中“之”字的轻重快慢念得和上下正文一样,这就像是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楚,能说他会说宾白吗?上面说的都是宾白,也就是戏场上演员所说的话。至于上场诗、定场白以及篇幅很长的叙事文字,一定要念得高低错落、缓急恰当,千万不能全部一个劲地念高声,或全部一味地念低语,成为俗话讲的“水平调”。上场诗的四句当中,有三句要念得声高而且气缓,有一句应该说得声低而气短。说得声低而且气短的那句,通常是放在诗中的第三句,到了第四句,念的时候胰前两句的声音更高、更慢。例如,《浣纱记》的定场诗中说,“少小豪雄侠气闻,飘零仗剑学从军。何年事了拂衣去,归卧荆南梦泽云。”“少小”两句应该说得高而缓,这是不用说的。“何年”一句必须轻声带过,如果与前两句念得相同的话,那么收尾的一句,不想念低也会自然而然地低了。收尾一句要是念得低,那么整段就会显得松懈、没有了气势。况且接下来是通名报姓的话。比如“下官姓范名蠡,字少伯”,“下官”两个字按照常规念的时候应该声音低些,如果上面收句低了,接着一句又低,就会使整个人物的神情气势显得萎靡不振了。所以第三句要念得稍微低点但是要快,是势必如此。这种道理这种方法,谁能探究到这个程度?但如果不这样,就只能排演平常应付的戏,而不是出类拔萃的优秀戏曲了。把宾白说得高低抑扬的道理,不外乎就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