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螺旋桨(2/2)

代化学家葛洪曾专门研究过竹蜻蜓,并提出关于直升飞机旋翼的制造原理。根据这一原理,17世纪中国苏州巧匠徐正明经十余年努力,终于发明一种飞车。据史书记载他试飞时,通过脚踩踏板驱动转动机构来带动螺旋桨转动,竟然让飞车离地一尺多高,并平稳飞过一条小河,然后才缓缓落下。这是人类最早的而且是成功的直升飞行实验,以至有人把它视为世界上最早的“飞机”。

    受技术的限制,徐正明没能进一步改进他的飞车。但竹蜻蜓依然的是那时许多孩子喜爱的玩具。当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看到这一简单而神奇的玩具时,曾赞叹不已,将其称为“中国螺旋”。

    18世纪,当“中国螺旋”传入欧洲后,被誉为“航空之父”的英国人乔治·凯利对其着了迷,一辈子都有在研究它。他的第一项航空成果就是在1796年仿制和改进了竹蜻蜓。1809年后,他仿制的中国式“竹片蜻蜓”能飞上空中7米至8.33米之高。1853年,他又画出了他做的升飞机旋翼构图。他的这些成果已有现代螺旋桨的一些工作原理,并为后来西方设计师研制直升飞机提出供了灵感。

    直升陀螺是现代飞机螺旋桨的雏形。如果用在飞机上就需要立式安装这种转子,中国人在这方面也走在了欧洲人的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