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火炮(2/2)

战的记载已经出现在《元史》、《明史》和其他的一些历史文献中。

    明朝初期,火铳的种类得到丰富,威力也得到提升。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有一门明洪武五年(1372年)造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110毫米,身管直径58毫米,全长36.5厘米,重15.75千克。大碗口铳的敞口虽大,但并不能增加火炮的威力。山西博物馆还收藏有3门洪武十年(1377年)造的铁炮,口径210毫米,全长100厘米,炮两侧有炮耳,用于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带有炮耳的铁铸火炮。这种大口径直筒形火炮,显然会增大火炮威力。据记载,除了这两种炮以外,明朝前期还制造有盏口炮、神机炮、旋风铜炮、将军炮等十余种火炮,表明在14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的大炮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明朝后期,中国火炮仍然有发展,嘉靖年间制造的虎蹲炮,克服了以前火炮发射时后坐力大,跳动厉害的缺点。据《明会典·工部》记载,在嘉靖四年(1525年)还制造出“毒飞火”的火炮,这种炮可以发射爆炸弹,这也是中国古代以火炮发射爆炸弹的最早记载。明末镇守宁远孤城的名将袁崇焕就是充分利用明军火炮的优势,击败努尔哈赤的后金大军。

    清朝前期,特别是康熙时期也特别重视火炮。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火器营,专习枪炮。至雍正五年,清政府又规定各省绿峪每千名设炮10位,火炮成为清军的主要装备之一。清朝中期以后,火炮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为抗击侵略,各地军民才又一次制造了一些重型火炮。19世纪中期以后,清政府大量购买西方的火炮,加上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中国古代火炮逐渐被近代火炮所取代。

    14世纪20年代,中国制造出的真正意义上的火炮传入欧洲。在欧洲,火炮被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并于1521年左右传入中国。

    火炮是中国对军事事业的一大贡献,也是对世界武器发展的一大进步。同时也应该看到,火炮的产生使得战争更加残酷,也造成了战争中的巨大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