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运河船闸(2/2)

现在也有人把灵渠称作“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式运河”。

    但是斗门的修建有很大的弊端:斗门一般宽5米,只容一船通过。当有多船通过时,往往要等很久,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很大方便,他们经常抢劫过路船只,甚至还组成一些团伙,抢劫朝廷的粮船。

    公元983年,乔维岳被任命为淮南转运副使。当时,运往朝廷中心粮仓的粮食要经过淮河时常被劫,为了解决粮食被劫问题,乔维岳发明了运河船闸——二斗门,也就是复闸。两闸间隔大约五十步(约合今制83米),垂直升降,交替启闭,两个闸门之间的水被关起来,形成一个缓冲段,既提高了运河的河运能力,又克服了船经过时缓慢和危险的缺点。这种闸门首先在西河(淮阴附近)修建,建成以后,运河通畅,丢失粮食的弊端也消失了。

    乔维岳发明的船闸使真正的越岭运河成为可能,是现代水闸的原型。它不仅解决了运输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防洪抗洪的能力。

    欧洲直到1375年才建成第一个垂直升降的“塘闸”,比乔维岳晚389年。

    由于社会变迁,中国的运河船闸后来大部分被弃之不用了,运输开始转为海运,古运河的船闸也由于年久失修逐渐衰落。现代运输业的兴起,使得船闸在现代水利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又一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