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地动仪(2/2)

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但是,地动仪制成后,人们将信将疑。直到公元139年,仪器西边方向龙嘴里的铜球掉了下来,说明京城西方发生了地震。几天后,陇西果然有人到洛阳报信,说那里发生了强烈地震。这件事,证明了地动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随后,人们对张衡的猜疑和责难平息了,地动仪的神妙便迅速传播开来。

    近代的地震仪于1880年由欧洲人制作出来,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比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晚了1700多年。

    候风地动仪的问世,开创了人类对地震研究的先河,揭开了人类预知自然灾害的序幕。它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地动仪的结构模型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目前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1951年),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2005年)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蛤蟆由面向樽体改纬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