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人间喜剧 > 清代北京旗人如何卡拉OK(3)

清代北京旗人如何卡拉OK(3)(1/2)

    清代北京旗人如何卡拉OK(3)

    八角鼓是一种打击乐器,直径不足一尺,木制八角形鼓框,单面蒙蟒皮。据说八角鼓来头很大,八角暗示八旗。其双穗,代表左右两翼,或“谷秀双穗”。周围有二十面小铜镲,表示二十四固山(二十四旗的满语)。鼓只是一面有皮,意指内、外蒙古,鼓无柄把,意思是永罢干戈。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直到今天,八角鼓票友们一提到此还是津津乐道。把每个零部件都赋与神圣的意义,可见这种乐器,应是满族人首创。

    八角鼓又是一大类演唱艺术的总称,它最基本的音乐形式是岔曲。岔曲的来源在文献上的记载,很有一些,都是民国时期的,时代已经相当晚了,最常见的说法是:乾隆年间,阿桂大军征伐大小金川,军中有位叫宝恒,字筱槎的,把当时京师盛行要“高腔”中的脆白演变成一种歌曲,因此岔曲最初叫“脆唱”,后来因创始人是宝筱槎,将其名字讹为“小岔”,称为“岔曲”,这种曲调在军中广为传唱。回朝后乾隆帝命八旗子弟以此腔调排练演唱胜利凯歌,用八角鼓击节伴奏,遂盛行于京中,风靡一时。

    这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方式,一如文字决定于仓颉而医药决定于神农。早期的岔曲,如乾隆六十年(1795)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中的岔曲,在笔法上继承明代民歌的痕迹非常重,并且多为秦楼楚馆**之作,丝毫也看不出“马上曲”或“凯歌”的味道。而这些岔曲的曲调体制或者说格律与现传岔曲并不相同,这说明岔曲不是成于一时的。

    岔曲和子弟书一样,都是八旗子弟创作的,但岔曲一般都没有几句,以抒情为主,更方便创作演唱。它中间一段间奏称为“过板”,过板前的部分叫“曲头”,后的部分叫“曲尾”,基本格式就是这些。简单得无以复加,所以创作量极丰富,现存的岔曲就有一千几百首,而像:

    怕的是梧桐叶降,怕的是秋景凄凉。怕的是黄花满地桂花香,怕的是碧天云外雁成行。怕的是檐前铁马叮当响,怕的是凄凉人对秋残景况,怕的是凤只鸾孤月照满廊。

    这样的作品所在皆是。而像:

    新年到来,诸事安排。家家贴着门神对子芝麻稭,爆仗纸儿放的满地白。新年新衣添新气,又只见满街上闹闹烘烘拉拉扯扯把年来拜。发万金吧太爷,不敢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