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天涯》吴伯箫(2/2)

天涯”已了无痕迹。——这时涛声杂着笑声,一齐袭来。抬头寻笑声看去是十多个男女青年海军把自己围上了。个个伸出大拇指,连声叫“好!”原来他们正在赞赏沙上篆刻,五指书法呢。大家一一握手。谈起来知道他们都是上海初中毕业生,去年入伍,驻地不远,是趁星期天到“天涯海角”来逛逛的。谈得投机,兴致都来了,邂逅相遇,立刻成了忘年交。看他们朝气潮涌,英姿焕发,不禁还伸了拇指,回敬,回敬他们以祖国南大门的卫士,真正的当代神鹰。

    在旁边新眼看到这一幕热闹场面的另一位旅伴,一时心热起来,便即席赠诗,诗的中间四句是:“手书‘天涯’沙滩上,大海惊喜急收藏;后人到此不见字,但闻涛声情意长。”表达了大家的欢快情怀。

    字画在沙上,只能是海市蜃楼的倒影,是会瞬息即逝的。还是学自己喜爱的德意诗人亨利希·海涅吧。他在《宣言》里抒写:

    我用力的手臂从挪威的森林里

    拔下那最高的枞树

    深深地把它浸入

    爱物纳织热的的喷火口,

    然后,用蘸着烈火的巨笔

    我写在黑暗的天上……

    就地取材,用海南岛上高耸挺拔的王棕作笔蘸火,我要写的将不是“天涯”,而是洋溢在内心里的真实的颂歌。从此,在天上闪耀着那燃烧的永不消灭的火字,而所有旅居异乡的游客和最远的一代代的子孙,都将欢呼地读着那天上的颂歌。颂歌的取强音,燃烧得最红的火字是:“可爱的祖国!”

    贪着畅怀遐想,海滩再里边另一尊岩石上还写着“海角”两字,我却失掉了欣赏的机会。归途被旅伴讥笑说:“不远万里来海南岛,却只看了‘天涯’,而没看到‘海角’。”自己也真感到有些愧悔。幸而在海边跟旅伴一道奔邓游赏的时候,争着拾得了一些贝壳、海石花和玲珑剔透的上水石。带回首都,凭回忆和想象我要精心设计一盆盆景,放在座前案头,天天纵怀神游。盆景题目一定写全称:“天涯海角”。

    作者简介:吴伯箫 现代慕名散文家,教育家。原名熙成,字伯箫。曾用笔名山屋、天荪。生于1906年。山东省莱芜县吴家花园庄人。192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并开始写作。1931年大学毕业后,在青岛,济南,莱阳等地做教育工作。1938年4月到延安,曾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秘书长,在国区教育厅任科长。1941年加入中国**。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华北联大、东北大学,沈阳东北教育学院任职。1954年春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学讲习所所长,《文艺学习》编委。1963入中国高级党校学习。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羽书》、《潞安风物》、《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