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希望之树常青(5)(1/2)

    希望之树常青(5)

    ——父亲回复已大学毕业两年的儿子要钱的信

    ◆找的男朋友至少要会做两件事:一是至少会换手表里的电池,二是至少会换灯泡。

    ——吴晓莲在《我和爸爸吴敬琏》中写到,赴美留学前,爸爸这么嘱咐自己

    ◆为了他的妈妈,我甚至希望他能够发动一场袭击,至少这样我能知道他平安无事。

    ——拉登的母亲说。她因挂念儿子,居然希望拉登能够以“某种形式”向她传达平安消息

    ◆孩子的路才刚刚开始,不能让喧嚣、掌声和鲜花浇灭了他进取的意志!

    ——合肥15岁中学生曹蕴涵为救病重的母亲而写书,结果北京出版社真的将他的书出版了。可当出版社多次打电话让他母亲提供银行卡号,好给曹蕴涵汇稿费时,他母亲却说了上述一番话

    ◆父母必须学会面对孩子的背影,如果硬要孩子转过来面对你,他就必须用背对着未来。

    ——作家龙应台针对亲子之道,提出“背影理论”

    ◆儿子穷养,长大才知道奋斗;女儿富养,长大才不被诱惑。

    ——教子之道

    ◆我不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只想知道美女是怎样炼成的。

    ——一位母亲要求16岁的女儿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女儿如此回答

    ◆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珍惜,对己不克制。

    ——郝向宏总结独生子女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4种心理文化趋势

    ◆一滴蜜比一桶毒药捉住的苍蝇还多。

    ——一位企业家对幼子的教导。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困和战争,而是我们心灵的迷茫

    ◆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

    ——这是中国父母问得最多的三个问题,他们很少给予孩子精神层面的关怀

    ◆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3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穷孙子”问题

    ◆女儿,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封闭自己,但我告诉你,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低落的时候,这种低落肯定会伴随我们一生,除了用一生来面对它,克服它,我们别无选择!

    ——1992年,袁立去北影参加考试时,她的母亲对她讲了这句话

    ◆今天培养孩子如此之难的理由之一是,你刚教会他说话,又不得不开始教他闭嘴了。

    ——一位苦恼的家长

    ◆他们不光发育得更早,知道得更多,最明显的是越来越懂得**世界的游戏规则。

    ——上海一名即将退休的中学老师说,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与早期独生子女已有很大的不同

    ◆养育子女,三分教,七分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应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示范,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孩子就像树一样,长慢一点,说不定质地更紧密细致。

    ——针对当下逐渐受到追捧的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作家洁尘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学习不能超前,更不能速成,否则孩子无童年,青年无青春,中年无乐趣,老年无安闲。

    ——一位教育专家建议

    ◆四岁前儿童的手指都没有发育好,关节没有力度,琴键是弹不动的。如果家长盲目地让孩子过早练琴,可能使孩子的指关节受到损害,学琴的积极性也会被破坏。

    ——上海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郭强辉说,四岁前****练琴

    ◆如果把办各种“神童班”称为“圈养”的话,我主张采取“放养”的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认为,对超常儿童最好是进行个别培养,大批、集体培养不见得是最佳模式

    ◆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

    ——某8岁男童赶场学特长,最后累得向母亲下跪,哭诉自己没有童年

    ◆沃尔特·迪士尼不可原谅,他赋予动物以人性,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