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事不避难(1/2)

    事不避难

    2008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温和而中肯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温总理饱含深情地说:“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让人们幸福快乐地过得更好,为了让孩子们上好学,为了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上赢得应有的尊严,我愿献出我的全部心血和精力。”借此来表明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态度。面对当前国家发展中的困难,温总理满怀信心地说道:“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

    “事不避难”的意思是说做事情不能逃避困难。不能因为做这件事时会遇到坎坷而退却。这就像是攀登一座险峰,还没开始就想到攀爬途中的危险与艰辛,并因为这些而放弃原先的计划,使一切准备付诸东流。攀爬的途中固然会险象丛生、波折不断,但是只有经历过磨砺,才更能体会到达山顶时的喜悦和成功后的满足感。一个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要具备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勇气和信念,这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必备条件。一个国家也应该这样,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球化进程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就必须正视矛盾,积极地化解矛盾,而非一味地逃避,制造闭关自守、闭门造车的局面。真正的大国应该以豁达的心态迎接挑战、面对未来,并从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为长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温总理坚定有力的话语,激励我们要勇于战胜困境,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勇敢、不畏艰难的民族,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定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左传?襄公三年》中记载:“绛无贰志,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这句话是羊舌赤向晋侯表明魏绛心志的。大意是:魏绛对君主没有二心,始终要求自己做到侍奉君主不回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刑罚,他一定会来说明情况的,哪里用得着君王发布命令捉拿呢?

    公元前572年的鸡泽盟会上,晋悼公的弟弟扬干扰乱随从的军队,因此掌管军法的魏绛就杀掉了他的车夫。虽然是依法处置,但晋侯觉得这件事侮辱了他的弟弟,决定处罚魏绛。他十分愤怒地找来羊舌赤,叫他把魏绛抓来,以消心头之气,但是羊舌赤却替魏绛求情。恰巧此时魏绛自己也来了,他把信交给国君的仆人,拔出宝剑要求自刎。旁边的人急忙劝解,此时晋侯也读了他的上书,知晓了他的用心。为他的忠诚和耿直所感动。因此赦免了他,并且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晋侯对他说,刚才自己因为对兄弟的情谊差点犯了大错。你是为了维护军纪,对国家有利。我没能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弟弟,已经是很大的错误了,请你不要再让我的错误加重。故事中的魏绛不畏惧权势,而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