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雨窗随笔(1/2)

    今年上海的天气,真是古怪。不但“清明时节雨纷纷”,直到立夏,也还是“雨纷

    纷”。窗外,整天是潇潇淅淅,室内,整天是昏昏沉沉。使我这个老人情绪不宁,无法

    工作,无心看书阅报。只好抓起笔来随便乱写。陆续写了几段,也有两三千字,暂且告

    一段落,应之曰《雨窗随笔》。既然是“随笔”,最适当还是向《随笔》投稿。于是套

    上一个信封,寄给《随笔》编辑同志,听从处理。

    一篇“译序”

    偶然看到一本《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卷首有一篇“译序”,既不是翻译

    的序文,又不是译者的序文,不知道这个标题该怎么讲?

    序文是高觉敷先生写的。一位研究弗洛伊德学说的老专家,他的序文自有分量,我

    不能不先拜读。

    第一句说,这个译本“译文尚通顺可读,故愿为他的译本作序”。原来高先生作序

    的动机,仅仅是因为“译文尚通顺可读”。

    序文的最后一句是总结评论这本书的原著者的。高先生说,著者“并没有成为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者。以致在本书结束时,暴露出袒护托洛斯基,贬低苏联斯大林的社会主

    义革命的倾向”。

    这篇“译序”作于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一日,原来高先生还认为被“贬低”的人还是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平等的批评

    陈伯吹主张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有教育作用。另一个人狠狠的批了他一顿。陈伯吹发

    表了答辩,要保留他自己的意见,但又表示欢迎别人的“平等的批评”。

    林放写了短评,赞扬陈伯吹的态度。

    我读了这三篇文章,感到脑神经混乱。

    欢迎批评,必然接受批评。

    不接受批评,何必还要欢迎批评?

    如果有十种不同理由的批评,是否全部欢迎?

    欢迎批评而不接受,如何体现欢迎?

    批评有“平等”、“不平等”的区别,如何区别?

    如果是“平等”的批评,是否就不用保留自己的意见?

    一个作家,或一个思想家,既要保留自己的意见,又欢迎别人的批评,欢迎而又拒

    绝接受,这是不是一个真诚的、高尚的、值得赞扬的态度?

    批评与自我批评

    说到批评,自然会想到四十年来,一个常常提起的口号:

    “批评与自我批评”。直到今天,似乎还是处处照行。

    在文艺界、思想界,一个艺术作品,一种思想观点,引起别人的批评,这是平常的

    事。人人有批评别人的自由,被批评者有接受不接受的自由,也有反驳、辩论的自由,

    也有“吾行吾素”,置之不理的自由。

    但是,许多国家、政党主张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的结局,似必是“自

    我批评”。这一原则成了好些政党的党纪。这些政党党员如果有不同于党的首脑的言论、

    思想,公然发表,党内就会向他展开批评,各种规模的批评,可以升级为“批判”、

    “批斗”。面对这种批评,被批评者没有应付的自由,只有进行“自我批评”,承认自

    己“犯了错误”。这种“批评”,往往是谴责、训斥;这种“自我批评”,往往是“服

    辩”、“悔过”。

    这种“批评”,好像一律都是自上而下的。极少见过一个政党的首脑接受群众的批

    评,而写一份“自我批评”。倒是在我国的历史上,好像还颁过几个“罪己诏”。似乎

    一些封建皇帝中间,还有一小点开明意识哩。

    人是政治的动物

    客问: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此话怎讲?

    动物多得很,人是哪一种?

    主答:有些人是野兽,会吃人的;有些人是家禽,被吃掉的。

    客问:这与政治有什么关系?

    主答:前者是用政治来吃人的,后者是被政治吃掉的。

    人民的分类史

    汉朝把人民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士居第一类,有文士,有武士。

    唐宋以后,士只代表文士,武士的地位落在商人之下,不入流品。因此有了“贩夫

    走卒”这个成语。贩夫是商人,走卒即步兵。

    元朝把人民重新分类。第一等是和尚、道士,最下一等是儒士和乞丐。

    到了明朝,士获得大翻身,又成为四民之首。不少士人撅起尾巴,目空一切,造成

    士气嚣张的时代。《儒林外史》记录了两个商人穿了士人的衣服和头巾去上馆子,被秀

    才老爷痛打一顿。

    到了清朝,士又活该倒霉,有的被杀,有的充军宁古塔。不过,后来情况稍稍好转,

    “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1解放以后,好像把人民分为两档:民和人。民有三

    类:工、农、兵。商人失踪了。因为社会主义体制中没有商人。人分五类:地、富、反、

    坏、右。称为“分子”,不是民。

    拨乱反正以后,五类分子绝大多数归属于民,似乎已无大差别。现在的人民分类法

    是:一部分人民上升而为官。官是民的代表或曰“公仆”,不是民。民分五类:商、农、

    工、兵、士。不知可否说是新的“五类”。不过士的等级比元朝还低了。因为社会主义

    体制中,似乎没有乞丐。

    “文化”与“文学”

    读书七八十年,除了甲骨文还未能读通之外,从商周金文至先秦诸子,我都能读通

    了。偶尔有些语文障碍,还不妨事,全文主旨大意,还是能够理解的。倒是近年来一些

    青年理论家的文章,我常常读了四遍、五遍,还是不懂。看看每一个字我都认得;每一

    句的意义,我也能理解。就是读过一整段,却不知道作者在说些什么。只好自认老耄,

    在飞跃的新时代文风前面,显然落伍了。

    近来又发现,落伍的不单是我一个八十老汉。偶然读了一段文章,我虚心请教一位

    六十岁的高级知识分子。他读后,沉吟不语。我追问:“懂不懂?”他笑而不答。不敢

    说“不懂”,怕落伍。我又请教一位四十多岁的副教授。他读了两遍,也不做声。我再

    追问:“这一段文章讲些什么?”他迟疑了一下,回说:“吃不准。”

    我才得到一点安慰。看来,他们二位,至少也已经开始落伍了,不过比我好些。

    现在,把这段文章抄在这里(仅仅作为一个例子),请读者解释解释,到底是什么

    意思?这是一篇文论杂文的第一段:

    文学的危害的确在于她作为一种精神充斥着整个中国的文化空间。我们缺乏一种能

    力(这或许是先天的),把文化与文学有效地区别开来。因此,文以载道的罪过首先不

    在文学的自身。文学常常蒙冤,但文化因为已经无法在自身的内部为文学让步,所以我

    们便只能端出文学作为文化祭坛的作品。

    如果凭我的文化水平来译解这段文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