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震旦二年(1/2)

    一九二五年秋到一九二六年夏,戴望舒在震旦大学特别班读法文。特别班学习期为

    一年,专为各地读英文的中学毕业生补习法文,以便升入用法文教学的震旦大学本科各

    系。但事实上,来这个特别班学习法文的有很多是已在别的大学毕业,打算学一年法文,

    预备上法国去留学的。望舒也怀着这个目的,进入特别班。在同班同学中,望舒结识了

    两位朋友。一位是梁鋆立,他白天在震旦大学读法文,晚上在东吴大学法科读法律,还

    兼了中华书局的英文编辑。此人读书勤奋,学贯中西,后来在外交界工作,很有名望。

    另一位是刘灿波,他自己说是福建人,其实是台湾人。此人说国语很困难,夹杂着许多

    闽南音。中文也很勉强,写一封信好像是日本人写的中文信。但他的日文日语都很好,

    据说他讲日语,纯粹是东京话。望舒和这两位同学,天天在一起,跟樊国栋神父(Pèr

    eTostan)读法文,课余休息时,大家谈文学。梁鋆立谈英美文学,刘灿波谈日本文学。

    当时在震旦本科读书的有李辛阳、杨琦、孙春霆(晓村)、樊华堂、陈志皋,也都成为

    望舒的好友。

    樊国栋神父负责的法文特别班是很有名气的。在他的严格的教学方法下,一个不懂

    法文的中学毕业生,只用一年时间就可以升入大学本科一年级,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

    业的学生,一起听法国教师(都是神父)的课。樊国栋神父每天上午来讲两堂课。第一

    堂课是复习上一天的所授的课。每个学生都要背诵他上一天布置的课文。一般都是一页

    至二页《法文菁华》里的文学作品,如雨果的一首诗,或拉马丁的一段散文。背不出的

    学生,被他挥出教室,到草地上去自己温习,直到自以为背得出了才回来。回进教室后

    再背,背不完篇,还得出去。有些学生,直到下课时间还无法背出,那么到明天再背,

    可是明天要背一篇旧的,一篇新的。樊国栋神父的第二堂课是授新课文。他的方法是把

    新课文读一遍,学生一起跟着读一遍。如是者三次。然后分别叫每个学生站起来独自读

    一遍,他校正了读音方面的错误。如是者叫五六个学生读过,大约已过了大半小时。于

    是他讲解课文的意义。用法语讲,有时用英语,有时在黑板上写几个汉字。英法文距离

    本来不远,有英文基础的学生,只要他在关节处略一讲解,就容易懂得,讲解完毕,他

    就交代明天要背诵的段落。每天下午一堂课,是中国教师来讲授的,完全是辅导课,如

    果学生对上午的课有什么不懂,就请中国教师再讲讲清楚。上午的上课时间是九时至十

    一时,下午是一时至三时,由教师自己掌握,可以连续讲二小时,也可以分二节。

    每星期一上午第一堂课,樊国栋神父带来一份法文资料:一段历史,或一篇哲学论

    文,或其他散文,写满三大页,约七八百至一千字。他把这份复印的资料发给每一个学

    生,然后自己读三遍,学生跟着读。读后就交代,这是星期六上午要默写的作业。因此,

    每星期一下午到星期五晚上,每一个学生都要抽时间来熟读这篇长文,到能背诵为止。

    星期六上午九时去上课,樊国栋神父给每人发了考试纸,大家坐下来默写。写完交卷,

    即可离开教室,一星期的学业完了。星期五上午的课不布置背诵作业。所以星期六下午

    和星期天直到晚上,是全部休息时间。不过学生中的天主教徒,星期天上午还得上教堂

    做弥撒。

    特别班的学生不多,每年入学不过二三十人。上课一二个月后,因功课跟不上,自

    动退学的,总有好几个。这批学生,不住在震旦本科学生宿舍内,而住在震旦大学对面

    一片操场角上的一排古老楼房内。这是七开间二楼的中式楼房,特别班学生都住在楼上,

    四人一间,很宽敞。楼梯口一个房间是樊国栋神父住的。他不但负责特别班学生的教学,

    还负责生活指导。他住在这个房间里,每一个学生上楼下楼,他都看见。他经常在走廊

    里漫步,隔着玻璃窗注意寝室内每一个学生的行动。在规定自修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寝

    室内的学生在谈笑,他就会敲着窗子喊:“读书呀!读书呀1如果在规定休息的时候,

    例如下午四点钟以后,晚饭以前,如果看见还有学生在寝室内做功课,他会开门进来赶

    他们下楼,到操场上去散步。

    戴望舒就是在这样严格的教学方法下很快地学好了法文。一九二五年复,特别班结

    业之后,望舒准备去法国留学。震旦大学给了他一个文凭,凭此可以进巴黎大学听课。

    但是赴法的经济问题还没有解决。望舒的父亲是杭州中国银行的交际员,月薪不高,没

    有能力供给望舒赴法留学。中国银行董事某某同意用贷款的方式给予帮助,要经过申请、

    审议许多手续,迟迟没有核准。

    这时,我在大同大学读三年级,杜衡读五年制的南洋中学刚毕业。三个人一合议,

    决定过一年一起去法国。杜衡家道丰裕,我的家庭是小康经济。三人一起去法,我和望

    舒在经济上有困难时,可以依靠杜衡,不至于困窘。况且当时法郎比值便宜,如果每月

    有一百元,甚至八十元国币,在法国可以维持生活了。

    一九二六年秋,我和杜衡进了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望舒为了等候我们,升入震旦

    大学法科一年级。我和杜衡也在樊国栋神父的严格训练之下苦学法文。樊国栋神父能读

    中国古文,他正在把中国古代散文或唐诗译成法文。他知道我和杜衡的古文知识比别的

    学生高。他给我们布置的每周作业常常是要我们把一篇古文译为法文。记得我译过的有

    《阿房宫赋》和李白的几首《古风》。樊神父的中文虽然不坏,但到底是个外国人,不

    容易了解汉字的许多用法。他把李白诗“徒此挹清芬”的“徒”字译作“你的学生”。

    他拿出译文给我们看,我们指出了这一错误,并告诉他这个“徒”字是“徒然”的意思。

    由此,他每星期分配我们译一篇古文古诗,利用我们的译文,为他自己的译文加工润色。

    一九二五年秋冬之际,我们三人都加入了共青团和国民党。这件事是望舒开始联系

    的,我不很知道经过情况。解放以后,屡次审查我的政历,要我交代谁是我们入团的介

    绍人。可是望舒已去世,我无法说明。但仿佛是一位上海大学的同学陈均。当时上海还

    在军阀统治之下,无论**或国民党,无论国民党左派或右派,都是“匪徒”,都在

    “应予逮捕”之列。不过震旦大学在法租界内,军阀的凶手,非得到法租界当局的同意,

    还无法直接进入租界抓人。但租界当局,也并不允许居民有政治活动的自由,只要没有

    扰乱治安的群众运动发生,对其他地下活动,就不很注意。在这方面,法租界较英租界

    宽容得多,因此,二十年代许多革命同志,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潜迹在法

    租界。

    我们三人加入共青团和国民党后,不久就每人领到一张国民党员的党证。当时在上

    海有两个国民党党部,一个是国民党右派,党部设在环龙路(南昌路)。另一个是国民

    党左派的,党部设在陶尔斐斯路,隶属于这个党部的国民党员,大多数是**员或共

    青团员,即所谓“跨党分子”。两个党部相去甚近,但都是保密的。

    中国**另外有领导机构,在卢家湾一带,我们曾到西门路,白莱尼蒙马浪路

    (马当路)一幢里弄民房中去开过会,每次都到了一二十人,各不相识。这两处地方,

    大约是团部所在。

    关于团员工作的一切通知,都是由一名交通员送来的。这个交通员是一个伶俐的青

    年,他会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我们寝室门口,悄悄地塞给我们一份通知,一份简报,

    或一叠要我们散发的传单。我们接到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便在一个晚上,**点钟,三

    人一起出去散步。在辣斐德路(复兴中路),马斯南路(思南路),吕班路(重庆南路)

    一带,一个人走在前,留神前面有没有巡捕走来。一个人走在后面,提防后面有人跟踪。

    走在中间的便从口袋里抽出预先折小的传单,塞入每家大门上的信箱里,或门缝里。有

    时到小店里去买一盒火柴,一包纸烟,随手塞一张传单在柜台底下。

    震旦大学学生,多数是天主教徒。他们不但**,也反国民党。天主教学生中比较

    进步的,在一些国民党右派党员的吸收下,加入了国民党右派。这样,在一九二六年冬

    季,震旦大学生中有了三个政治派别。我们这一边,人数似乎最少。由于各小组互不打

    通,我也不知道当时震旦大学有多少**团员。但是尽管如此,好像我们已被注意了。

    我们的寝室一共住四个人,我和望舒、杜衡外,还有一个苏北人,姓孙,也是特别班学

    生。此人非常庸俗,我们平时很少和他谈话。仅仅保持表面的同学礼貌。有一天,我们

    发现每个人的抽斗都被翻乱了,枕头、被褥,也有凌乱的迹象。肯定是被检查过了。当

    时,那姓孙的不在室内。不久,他回来了。一坐下,就开他自己的书桌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