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燕园碑寻(2/2)

孑民先生像,西南面有一块正式的乾隆御碑。底座和碑边都雕满飞龙,以保护御笔。碑身是横放的长方形,两面有诗,写明种松戏题,丁未仲春中游御笔,并有天子之宝的御印。乾隆的字很熟练,但毫无秀气,比宋徽宗的瘦金体差远了。义山诗云:"古来才命两相妨。"像赵佶李煜这样的人,只能是误为人主吧。

    从小山间下坡,眼前突然开阔。柳枝拂动,把淡淡的水光牵了上来。这就是未名湖了。过小桥,可见德才兼备体健全七座建筑。"文革"中改名曰红几楼红几楼,不知现在是否又改了回来。其中健斋是座方形小楼,靠近湖边。住在楼中,可细览湖上寒暑晨昏各种景色。健斋旁有四扇石碑,一排站着,上刻两副对联:"画舫平临苹岸润,飞楼俯映柳荫多。""夹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据说是和珅所题,原立在湖边石舫上的小楼门前,小楼毁后移至此。严格说来并不是碑。它写景很实,画舫指的是石舫,飞楼当指那已不复存在的舱楼。夹镜指湖,垂虹指桥,全都包括在内了。平临苹岸一句,平苹同音,不好。其实苹字可以改作一个带草头的字,可用的字不少。

    从未名湖北向西,到西门内稍南的荷池,荷池不大,但夏来清香四溢,那沁人肺腑的气息,到冬天似乎还可感觉。一九**年五月四日,荷池旁草地上,新立起一座极有意义的碑,它不评风花雪月,不记君恩臣功,而是概括了一段历史,这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这碑原在昆明现云南师大校园中的一个角落里,除非特意寻找,很难看见。为了纪念那一段不平凡的日子,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历史,作为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之一的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校友会做了一件大好事,照原碑复制一碑立在此处。

    碑的正面是碑文,背面刻有全体为抵抗日本侵略,为保卫祖国而从军的学生名字。碑文系冯友兰先生撰写,闻一多先生篆额,罗庸先生书丹,真乃兼数家之美。文章记述了西南联大始末,并提出可纪念者四。首庆中华古国有不竭的生命力,"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次论三校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第三说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第四指出古人三次南渡未能北返,"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下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实可纪念。文章洋溢着一种爱国家、爱民族、爱理想的深情,看上去,真不觉得那是刻在一块冰冷的石头上。

    几十年来,碑文作者遭遇了各种批判、攻击乃至诋毁、诬蔑,在世界学者中实属罕见。一九八○年我到昆明,瞻仰此碑,曾信手写下一首小诗:阳光下极清晰的文字/留住提炼了的过去/虽然你能证明历史/谁又来证明你自己。

    也许待那"自己"变为历史以后,才会有别的证明。证明什么呢?证明一个人在人生最后的铸勺里,化为一枚有窟窿眼儿的纽扣?

    每于夕阳西下,来这一带散步,有时荷风轻拂,有时雪色侵衣。常见人在认真地读那碑文,心中不免觉得安慰。于安慰中,又觉得自己很傻,别人也很傻,所有做碑的人都很傻。碑的作者和读者终将逝去,而"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不过,就凭这点傻劲儿,人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还会有新的纪念碑,树立在苍烟落照里。

    1990年2月2日

    原载1990年3月8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