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黄帝内经 > 第四十二篇 风论

第四十二篇 风论(1/2)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性主动,变化最快,具有“善行而数变”的性质,故风邪致病,具有病症变化多端的特点。风邪还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有“百病之长”之称。作者列举了五脏风、胃风、首风、漏风、泄风等多种风病,以阐明以上道理。

    二、论述了多种风病的病因、症状、诊断要点,并介绍了五脏风病的面诊部位和相应色泽。

    三、各种风证,虽然临床症状千差万别,但均有汗出恶风的共同症状,这对于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意义。【原文】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①,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②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胸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③。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④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⑤,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⑥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⑦,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⑧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注释】

    ①偏枯:即偏瘫,见于中风后遗症。

    ②邪:这里的邪特指风邪。

    ③病能:能,即态;病能,即病态。

    ④色皏:皏,浅白色。

    ⑤眉上:指两眉之间,又叫阕中,是肺在面部望诊的部位。

    ⑥焦绝:因津液消耗而唇舌焦躁的意思。

    ⑦肌上:怀疑为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