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汉书 > 张汤传第二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2/2)

《武五子传》。(3)右将军:汉代在皇帝左右的大臣往往有将军之称,右将军是其一,光禄勋:官名。原名郎中令,汉武帝改称光禄勋。(4)富平侯:国在陈留郡尉氏之安陵乡。  明年,昭帝崩,未葬,大将军光白太后,徙安世为车骑将军,与共征立昌邑王(1)。王行yín乱,光复与安世谋废王,尊立宣帝。帝初即位,褒赏大臣,下诏曰:“夫褒有德,赏有功,古今之通义也。车骑将军光禄勋富平侯安世,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勤劳国家,守职秉义,以安宗庙,其益封万六百户(2),功次大将军光。”安世子千秋、延寿、彭祖,皆中郎将恃中(3)。  (1)昌邑王:刘髆。见本书《武五子传》。(2)益封万六百户:据本书《恩泽侯表》“凡万三千六百四十户”,则元封为三千户。(3)中郎将:官名。统领皇帝的侍卫,肃属光禄勋。侍中:秦汉时自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无定员。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  大将军光亮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1):“圣王褒有德以怀万方(2),显有功以劝百寮,是以朝廷尊荣,天下乡(向)风。国家承祖宗之业,制诸侯之重,新失大将军,宜宣章盛德以示天下,显明功臣以填(镇)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3),所以安社稷绝未萌也(4)。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夙夜不怠,与大将军定策,天下受其福,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使专精神,优念天下,思惟得失。安世子延寿重厚,可以为光禄勋,领宿卫臣。”上亦欲用之。安世闻指,惧不敢当,请闲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耳妄闻,言之为先事,不言情不达,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5),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6)!”安世深辞弗能得。后数日,竟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数月,罢车骑将军屯兵,更为卫将军,两宫卫尉(7),城门、北军兵属焉(8)。  (1)魏相:本书有其传。(2)怀:来也。(3)毋空大位,以塞争权:意谓大臣位空,则起争权之事。(4)未萌:指未发生之变故。(5)财:犹少。财哀:言少哀怜之。(6)尚谁可:言谁还可。(7)两宫卫尉:指东宫(未央宫)卫尉与西宫(长乐宫)卫尉。(8)城门:指城门校尉,汉官名,主管京师城门屯兵。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屯卫兵。  时霍光子禹为右将军(1),上亦以禹为大司马,罢其右将军屯兵,以虚尊加之,而实夺其众,后岁余,禹谋反,夷宗族,安世素小心畏忌(2),己内忧矣。其女孙敬为霍氏外属妇(3),当相坐,安世瘦惧(4),形于颜色。上怪而怜之,以问左右,乃赦敬,以慰其意。安世浸恐(5)。职典枢机,以谨慎周密自著,外内无间(6)。每定大政,已决,辄移病出(7),闻有诏令,乃惊,使吏之丞相府问焉。自朝廷大臣莫知其与议 也。  (1)霍光子禹:详见本书《霍光传》。(2)忌:戒盈满之祸。(3)女孙:即孙女。(4)惧:杨树达疑为“臞”之误。臞:少肉。(5)浸:逐渐。(6)间:间隙。(7)移病出:谓疾笃自署庐移居第舍。  尝有所荐,其有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1),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2)。有郎功高不调(3),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4)。莫(幕)府长史迁,辞去之官,安世问以过失(5)。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6),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7)。  (1)达;谓荐进。(2)绝勿复为通:谢绝而不再与其往来。(3)调:选也。(4)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这说明张安世表面上拒之,而实使之得迁。(5)问以过失:征询自己的过失。犹今之征求对己批评。(6)较:明貌。(7)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因宣帝多忌,张安世畏谨抑退乃求自免。  为光禄勋,郎有醉小便殿上(1),主事白行法(2),安世曰:“何以知其不反(翻)水浆邪(3)?如何以小过成罪!”郎淫官婢,婢兄自言,安世曰:“奴以恚怒,诬汗(污)衣冠(4)。”告署适(谪)奴(5)。其隐人过失,皆此类也。  (1)小便:排泄尿。(2)主事:官名。掌殿事务。白行法:报告按法处治。(3)翻水浆:翻了水浆。翻了水浆,是小过;小便,则过大。(4)衣冠:古代士以上的服装,引申为指士绅、官吏。(5)告署谪奴:谓自办文书署名处分官婢。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1)。岁余,上闵(悯)安世年老,复征延寿为左曹、太仆(2)。  (1)北地:郡名。治马领(在今甘肃庆阳西北)。但本书《公卿表》作“北海”。未知孰是。(2)左曹:加官。太仆:官名。属太仆(掌皇帝车马)。  初,安世兄贺幸于卫太子(1),太子败,宾客皆诛,安世为贺上书,得下蚕室(2),后为掖庭令(3),而宣帝以皇曾孙收养掖庭(4)。贺内伤太子无辜,而曾孙孤幼,所以视养拊循,恩甚密焉。及曾孙壮大,贺教书(5),令受《诗》,为取(娶)许妃,以家财聘之。曾孙数有徵怪,语在《宣纪》。贺闻知,为安世道之,称其材美。安世辄绝止,以为少主在上(6),不宜称述曾孙。及宣帝即位,而贺已死。上谓安世曰:“掖庭令平生称我,将军止之,是也。”上追思贺恩,欲封其家为恩德侯(7),置守家二百家(8)。贺有一子早死,无子(9),子安世小男彭祖(10)。彭祖又小与上同席研书(11),指欲封之(12),先赐爵关内侯。故安世深辞贺封,又求损守冢户数,稍减至三十户。上曰:“吾自为掖庭令(13),非为将军也。”安世乃止,不敢复言。遂下诏曰:“其为故掖庭令张贺置守冢三十家。”上自处置其里(14),居冢西斗鸡翁舍南,上少时所尝游处也。明年,复下诏曰:“朕微眇时,故掖庭令张贺辅道(导)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厥功茂焉。《诗》云:‘无言不雠,无德不报(15)。’其封贺弟子侍中关内侯彭祖为阳都侯,赐贺谥曰阳都哀侯。”时贺有孤孙霸,年七岁,拜为散骑中郎将(16),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安世以父子封侯,在位大盛,乃辞禄。诏都内别臧(藏)张氏无名钱以百万数(17)。  (1)卫太子:刘据,武帝之子,卫皇后所生。见本书《武五子传》。(2)蚕室:古代受宫刑的牢狱。(3)掖庭令:官名。掌官人事。由宦官充任。(4)皇曾孙:指武帝曾孙刘询,即宣帝。见本书《武五子传》及《宣帝纪》。(5)贺教书:言张贺教令皇曾孙学习。书:犹学。(6)少主:指宣帝。(7)冢:吴恂以为“‘冢’乃‘家,之误。”恩德侯:盖以父祖恩德大功而封,犹以后世之恩荫。(8)置守家:谓为张贺置守冢户。(9)无子:言张贺无见存子。贺早死之子别有一子,乃下文所谓“孤孙霸”。(10)子安世小男彭祖:张贺以张安世小男彭祖为子。(11)研:研讨。(12)指欲封之:意欲封其为侯。(13)掖庭令:指张贺。(14)处置其里:谓处置守家三十家之里居。(15)“无言不雠,无德不报”:见《诗经·大雅·抑》。此意谓我出恶言,则人以恶言答;我出好言,则人以好言回答。雠:答也。(16)散骑:皇帝的骑从。散骑中郎将:官名。统领皇帝的骑从。(17)都内:都城的内库。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1),夫人自纺绩,家僮七百人(2),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3),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4)。  (1)弋:黑色。绨:古代丝织物名。(2)僮:指奴仆。(3)殖:生也。(4)(天子)内亲安世,心密于光:《霍光传》云:“光骖乘,宣帝若芒刺在背;安世骏乘,则从容肆体,甚安而近焉。”  元康四年春(1),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悯)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2),何感(憾)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缓,送以轻车介士(3),谥曰敬侯。赐茔杜东(4),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子延寿嗣。  (1)元康四年:前62年。(2)薄朕忘故:意谓今速求去,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3)送:指从葬。轻车:古代的战车。介士:甲士。(4)茔(ying):坟地。杜:疑其下脱“陵”字。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  延寿已历位九卿,即嗣侯,国在陈留(1),别邑在魏郡(2),租入岁千余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以能久堪先人大国,数上书让减户邑,又因弟阳都侯彭祖口陈至诚。天子以为有让,乃徒封平原,并一国(3),户口如故,而租税减半,薨,谥曰爱侯。子勃嗣,为散骑谏大夫(4)。  (1)陈留:郡名。治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2)别邑:指张安业兼食魏郡(治邺县,在今河北磁县南)之武始(县名,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3)徙封平原,并一国:王先谦曰:徙封后仍旧名,故《侯表》《地志》富平井属平原。平原:郡名。治平原(在今山东平原南)。富平:县名。在今山东惠民县东北。(4)谏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  元帝初即位,诏列侯举茂材,勃举太官献丞陈汤(1)。汤有罪,勃坐削户二百,会薨,故赐谥曰缪侯(2)。后汤立功西域,世以勃为知人。子临嗣。  (1)献丞:《百官表》太官令有七丞,献丞当是七丞之一。陈汤:本书有其传。(2)缪:妄也。这是恶谥。  临亦谦俭,每登阁殿,常叹曰:“桑、霍为我戒(1),岂不厚哉!”且死,分施宗族故旧(2),薄葬不起坟。临尚敬武公主(3)。薨,子放嗣。  (1)桑霍为我戒:谓桑弘羊、霍禹以骄奢致祸,引为我戒。(2)分:言分财。(3)敬武公主:宣帝之女。  鸿嘉中(1),上欲遵武帝故事,与近臣游宴,放以公主子开敏得幸。放取(娶)皇后弟平恩侯许嘉女,上为放供张(帐)(2),赐甲第,充以乘舆服饰,号为天子取(娶)妇,皇后嫁女。大官私官并供其第(3),两宫使者冠盖不绝(4),赏赐以千万数。放为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5),置莫(幕)府,仪比将军。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常从为微行出游,北至甘泉(6),南至长杨、五莋(7),斗鸡走马长安中,积数年。  (1)鸿嘉:汉成帝年号(前20—前17)。(2)供张:同“供帐”,陈设帷帐等角具以供宴会或行旅的需要;也指陈设之物。(3)大官:太官令,属少府。私官:私府令,属詹事(掌皇后、太子家)。大官供膳食,私官供用具。(4)两宫:指东宫(长乐宫,太后所居)、西宫(未央宫,皇帝所处)。(5)平乐:汉宫名,在未央宫北,周围十五里。(6)甘泉:宫名。在今陕西淳化西北。(7)长杨:宫名。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五莋:宫名。即五柞宫,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  是时上诸舅皆害其宠,白太后(1)。太后以上春秋富(2),动作不节,甚以过放(3)。时数有灾异,议者归咎放等。于是丞相宣、御史大夫方进奏(4):“放骄蹇纵恣,奢淫不制。前恃御史修等四人奉使至放家逐名捕贼(5),时放见在,奴从者闭门设兵弩射吏,距(拒)使者不肯内(纳)。知男子李游君欲献女(6),使乐府音监景武强求不得(7),使奴康等之其家,贼伤三人。又以县官事怨乐府游徽莽(8),而使大奴骏等四十余人群党盛兵弩,白昼入乐府攻射官寺(9),缚束长吏子弟,斫破器物,宫中皆奔走伏匿(10)。莽自髠钳,衣赭衣,及守令史调等皆徒跣叩头谢放,放乃止。奴从者支属并乘权势为暴虐,至求吏妻不得,杀其夫,或慧一人,妄杀其亲属,辄亡入放第,不得,幸得勿治(11)。放行轻薄,连犯大恶,有感动阴阳之咎,为臣不忠首(12),罪名虽显,前蒙恩。骄逸悖理,与背畔(叛)无异,臣子之恶,莫大于是,不宜宿卫在位。臣请免放归国,以销众邪之萌,厌(餍)海内之心(12)。”  (1)太后:王太后,王莽之姑。(2)春秋富:谓年轻。(3)过放:以张放为罪过。(4)宣:薛宣。本书有其传。方进:翟方进。本书有其传。(5)逐名捕贼:谓诏捕罪人有名者。(6)李游君:陈直据《汉印文字徵》以为是“李君游”,传写有颠倒。(7)乐府: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音监:官名。掌音乐。(8)游徼:官名。主徼巡官寺,防备盗贼。(9)官寺:官署。(10)宫中:即室中。古时宫、室通训。(11)幸:冀也。(12)不忠首:犯不忠之罪的首要分子。(13)餍:满足。  上不得已,左迁放为北地都尉。数月,复征入侍中。太后以放为言,出放为天水属国都尉(1)。永始、元延间(2),比年日蚀(3),故久不还放,玺书劳问不绝(4)。居岁余,征放归第视母公主疾。数月,主有廖(5),出放为河东都尉(6)。上虽爱放,然上迫太后,下用大臣,故常涕泣而遣之。后复征放为侍中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7)。岁余,丞相方进复奏放,上不得已,免放,赐钱五百万,遣就国。数月,成帝崩,放思慕哭泣而死。  (1)天水:郡名。治平襄(在今甘肃通谓县西),属国都尉:官名。主管民族地区事务。(2)永始:成帝年号(前16—前13)。元延:亦成帝年号(前12—前9)。 (3)比:频也。(4)玺书:诏书。(5)瘳(chōu):病愈。引申为恢复元气,(6)河东都尉:河东郡(治安邑)都尉,掌军事。(7)秩中二千石:汉制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郡都尉也是秩比二千石。张放秩中二千石,乃特殊优待。  初,安世长子千秋与霍光子禹俱为中郎将,将兵随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乌桓(1)。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光复问禹,禹不能记,曰:“皆有文书。”光由是贤千秋,以禹为不材,叹曰:“霍氏世衰(2),张氏兴矣!”及禹诛灭,而安世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3),亲近宠贵,比于外戚。  (1)范明友:汉昭宣时人,以击乌桓有功,封为平陵侯,地节四年坐谋反诛。乌桓:古族名。西汉时活动于今内蒙内东部及东北部分地区。(2)世:谓后世。即谓后裔或子孙。(3)金:指金日世系。张氏:张安世世系。  放子纯嗣侯,恭俭自修,明习汉家制度故事,有敬侯遗风(1)。王莽时不失爵,建武中历位至大司空(2),更封富平之别乡为武始侯(3)。  (1)(纯)有敬侯遗风:班固此说不直。杨树达指出:“今按列侯九百二人为莽求九锡,纯名居首,然则纯实以阿莽得全也。此殆以班修书时张氏正盛,不免曲笔。”(2)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25—55)。大司空:西汉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3)富平之别乡:指当初张安世兼食之别邑(魏郡武始县)。《汉书补注》引钱大昭曰:“‘别乡’疑当作‘别邑’,上文所谓‘别邑在魏郡’也,武始是魏郡县,非富平乡。”此说为是。  张汤本居杜陵,安世武、昭、宣世辄随陵(1),凡三徙,复还杜陵。  (1)安世武、昭、宣世辄随陵:谓随所适之帝而徙处其陵。  赞曰: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1),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缺)焉。汉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有若富平者也。汤虽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有后。安世履道,满而不溢。贺之阴德,亦有助云(2)。  (1)冯商:字子商,汉成帝时以能属书待诏金马门,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艺文志》春秋家云,“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留侯:张良。(2)班固赞张氏颇不直,难免曲笔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