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乱战(2/2)

溃散。这时,段志玄率领二十名骑兵赶来救援,奋力冲杀,击斩隋军数十人;但在回身返还之时,脚部为敌人乱箭所伤。因怕引起部众思想波动,所以段志玄不但忍受伤痛不言,而且三番五次地率先冲入敌阵,奋力拚杀,致使桑显和军大乱,刘文静部队士气重新振作,并乘敌军大乱,勇猛冲击,大破之。屈突通兵败而逃,段志玄与众将跟踪追击,将他活捉过来。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十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法曰:“乱而取之。”①

    唐段志玄②从刘文静③拒屈突通④于潼关⑤,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杀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⑥

    【注释】

    ①乱而取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段志玄:唐将。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唐朝建立后,随李世民讨王世充、破窦建德等作战有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封褒国公。

    ③刘文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肇仁。隋末为晋阳令。李渊于太原起兵,他参与定计。唐朝建立后,任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后因不满位居裴寂之下,李渊听信裴寂谗言而将其杀害。

    ④屈突通: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时任右武候车骑将军、左骁卫大将军。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潼关与李渊部队作战中,被段志玄所俘。唐建国后,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⑤潼关:关隘名。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北,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⑥本篇《乱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乱战》补入,其史例出自《旧唐书·段志玄传》,又见《新唐书·段志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