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红楼是本政治书 > 一、花自飘零水自流——正册女子们的各样人生(3)

一、花自飘零水自流——正册女子们的各样人生(3)(2/2)

冯家送了礼,接着赵侍郎家也来送礼,接二连三都有人来送礼,可以说参与这场派系斗争的有关人员都到场了。这样一来,这场“祈福”活动的性质就无意中转回到了“消灾”,这恰恰是贾母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贾母很快停止了自己在清虚观的活动,“虽看了一天戏,至下午便回来了,次日也懒怠去”。贾母态度的转变,进一步佐证了元春、冯紫英等人参与派系斗争的推断。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元春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基于这个特殊的视角,元春对贾府未来的担忧可以说超越了所有人。她的担忧,可以通过托梦和灯谜两个情节来体会。

    在第五回元春的曲目里写道:

    “望家乡路远山遥,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但是,一直到第八十回,贾府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都没有看到曲目里提到的元春托梦的情节,这是怎么回事?或许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元春托梦是八十回后的情节啊,只不过遗失了而已。表面上看,元春说“儿命已入黄泉”,这段托梦似乎发生在元春亡故之时。但是,咱们再仔细分析曲目里的这段文字,发现这个解释很不对劲。为什么呢?曲目里写得很清楚,元春托梦给父母的目的,是让他们“须要退步抽身早”。到第八十回,贾府已经几近崩盘了,往后的日子完全就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元春这个时候托梦,那不是“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吗?据此推断,元春托梦的情节,一定是发生在贾府中人还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来临的时候,而且极有可能是贾府上下沉浸在一片祥和安宁气氛之中的时期。符合这个特征的,只能是前五十四回。至于元春说自己“已入黄泉”,则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推断,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这个情节的前身,应该就是元春向父母托梦的情节。

    曹雪芹为什么要将元春托梦改成秦可卿托梦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谈。可以肯定的是,曹雪芹作了这个改动之后,并没有对涉及元春的曲目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矛盾。

    在第十三回的托梦中,元春提出了让贾府家业“常保永全”的两项措施。这说明,元春时刻担忧着贾府的前途命运,对贾府将来面临的危机已经有了一些预感。对元春而言,一时得宠不代表一世得宠,这样的事她听得太多,也见得太多。贾府不能把宝全部押在元春一个人身上,必须为后代子孙考虑退路。

    第二十二回,元春从宫中传来一首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