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红楼是本政治书 > 三、黛钗方为大问题——贾母的“政权保卫战”(29)

三、黛钗方为大问题——贾母的“政权保卫战”(29)(2/2)

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⑤前面提到过,第二十一回回前批透露了八十回后的一个完整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并与第二十一回的回目进行了比较,感慨“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

    ⑥原稿第二十二回的结尾遗失,曹雪芹生前未能完成补写(回末有批语:“此后破失,俟再补。”)畸笏叟只得“暂记”了薛宝钗的一首谜诗,并感慨道:“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薛宝钗的谜诗写道:“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人鸡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但是,高鹗在编辑程本时误将此诗当成了林黛玉的作品。

    从这些暗示可以判断,宝玉、宝钗成亲发生在黛玉夭亡之后,但因为性格差异太大,两人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宝玉整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面对着“齐眉举案”,宝玉“意难平”,时常怀念起林黛玉。他可能时常回到潇湘馆,与曾经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不同,此时的潇湘馆早已人去楼空,一幅“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凄惨景象。贾宝玉成日里浑浑噩噩,沉浸在对黛玉的回忆之中,无法自拔。

    对此,薛宝钗心急如焚,这才有了“借词含讽谏”的情节。但是,贾宝玉早已心灰意冷,哪里还能听进去宝钗的那些“混账话”。从薛宝钗的这首灯谜诗中,可以看到这一对陌路夫妻的凄惨生活。

    关于宝玉出家,主要的暗示如下:

    ①第二十一回有一句脂评,刚刚引用过:“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②第三十回,宝玉对黛玉发誓:“你死了,我做和尚。”可以说是一语成谶。

    ③第三十一回,宝玉再次对黛玉发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林黛玉听得此话,“把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

    ④靖藏本第六十七回回前总批写道:“末回‘撒手’,乃是已悟。是何必削发?青埂峰证了情缘,仍不出士隐梦中,而前引即三姐。”

    需要说明一点,所谓“悬崖撒手”,并不是说宝玉去跳崖。“悬崖撒手”出自宋代高僧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苏州永光院真禅师》:“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指禅宗修行的最后一步,即彻底打破对自我的执着,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列子·汤问》中写道:“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失去了知己,失去了挚爱,面对着衰败的家业,面对着陌路的娇妻,贾宝玉终于在末回大彻大悟,“悬崖撒手”,皈依佛门,并在尤三姐的引领下魂归离恨天。

    一段未了情案,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