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农桑辑要 > 典训·先贤务农

典训·先贤务农(2/2)

,家资累积,富有千金,为人好施舍,能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每到年终收获大忙过后,察访劳动好收谷多的农人,便携带着酒肉,一一前去犒劳。常在田头树下,席地饮食,对其人进行劝勉慰问。临走时把剩余的酒菜留下,随即辞去。那些少数懒惰的农民,得不到王丹的犒劳,他们都深感不能使王丹前来慰劳自己为耻,此后无不努力种田。由此全村百姓,无不富裕。

    杜诗任南阳太守,省简劳役,爱护百姓,垦田数量大大增加,全郡百姓家家殷实富足。人民歌颂他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任延官为九真太守。九真地方的百姓,向来以射猎鸟兽为生,尚不知晓牛耕的方法,故时常陷于贫困。任延便叫百姓铸造各种农具,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开垦土地。从此新开辟的耕地年年增加,百姓生活充足。

    茨充任桂阳县令,当地百姓不知种桑,人民享受不到养蚕和纺织丝麻的利益,多用麻枲头填充冬衣。百姓习于懒惰,生活简陋,连脚上穿的粗履都极少见到;许多人的脚冻裂开口出血,严冬时都点火烘烤。茨充让百姓多栽桑树和柘树,养蚕缫丝织履;并让多种苎麻。经过数年的时间,便享受到丝麻的利益,穿上了温暖的衣服和鞋子。今日江南知道种桑、养蚕、织作丝履,都是茨充的教导。

    张堪官拜渔阳太守,开辟稻田八千多顷,劝百姓种稻,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百姓歌颂他说:“桑树无附枝,麦穗分两歧;张君施仁政,其乐不可支。”

    樊重,字君云,追封寿张敬侯,世世代代擅长农事种植和喜好经营商业。樊重为人性情温和敦厚,治家有法度。三世同堂共居,子孙早晚向他请安问候,俨如身在公家。他经管家产,向来没有被抛弃掉的东西;督促使用童仆,都很得当。所以能上下齐心协力,家庭收入年年成倍增加,开垦的田地多至三百多顷。他建造的房舍,都有好几进厅堂和高阁,引陂渠水灌注庭院间。他家又养鱼、饲牲畜,家中所有需用之物都能自给。他曾为了想做家具,先着手栽种梓、漆,受到别人的讥笑;但若干年后,梓、漆皆得到应用,过去讥笑他的人也前来向他请求借用。他的财产多达好多万,便用来周济抚恤本宗族的人,本乡本土的人也得到他的惠赐。有外孙何姓,兄弟之间为争家产闹纠纷,樊重认为这事很不光彩,便用他自己的田地二百亩,平息了他们的争讼,受到县人的称赞和好评。他平时借贷出去的钱款,累计不下数百万,临终留下遗言,把文契全部焚削掉。借债的人听说以后,皆感到非常惭愧,争先恐后地前来还债。樊重时常告诫儿子们说:“大富大贵的人家,没有能保持始终不败的。我并非不喜欢荣华富贵,怎奈天道厌恶骄满,喜好谦恭,前朝权贵外戚的结局,都可作为明戒。但求保全父母,保全自己,岂不是很快乐吗!”【原文】

    王景为庐江太守①,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教民用犁耕,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著于乡亭。

    王符曰:“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饥;一妇不织,天下受其寒②。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

    崔寔为五原③,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民得以免寒苦。

    刘陶曰:“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也。”

    仇览为蒲亭长④,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就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杜畿⑤为河东,劝耕桑,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皆有章程,家家丰实。然后兴学校,举孝悌⑥。河东遂安。

    童恢除不其令,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⑦,皆赐酒肴以劝励之。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

    《齐民要术》: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⑧;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又敦煌俗,妇女作裙,孪缩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赀。

    僮种为不其令,率民养一猪、雌鸡四头,以供祭祀,死买棺木。

    颜裴⑨为京兆,乃令整阡陌,树桑果。又课以闲月取材,使得转相教匠作车。又课民无牛者,令畜猪;投贵时卖以买牛。始者民以为烦,一二年间,家有丁车引、大牛,整顿⑩引丰足。

    谯子曰:“朝发而夕异宿,勤则菜盈倾筐。且苟有羽毛,不织不衣;不能茹草饮水,不耕不食。安可以不自力哉?”

    李衡于武陵龙阳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树。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橘成,岁得绢数千匹。

    仲长子曰:“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簠簋,惰者釜之,勤者钟之。时及不为,而尚乎食也哉?”

    北魏辛纂,拜河内刺史,督劝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资以物帛,惰者加以罪。

    魏陈思王曰:“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

    晋桓宣镇襄阳,劝课农桑,或载鉏耒于轺轩,或亲耘获于垄亩。

    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继以秦宗权、孙儒残暴,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流散,劝之树艺。数年之后,都城坊曲,渐复旧制;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蚕麦善收者,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以茶彩衣物。民间言:“张公不喜声伎,见之未尝笑;独见佳麦良茧则笑耳!”

    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李袭誉,尝谓子孙曰:“吾负京有田十顷,能耕之,足以食;河内千树桑,事之,可以衣;能勤此,无资于人矣。”【注释】

    ①王景:《后汉书·循吏传》有传。景为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曾经治理黄河。任庐江太守期间,曾治理过芍陂,成效极大。庐江郡治在今安徽庐江县。

    ②此句见《管子·揆度》篇和《管子·轻重》篇,但文字均有小异。

    ③崔寔:汉桓帝时任五原太守。著有《四民月令》等书,均已失传,今有石声汉、缪启愉两种《四民月令》辑佚本。五原:汉置,即秦时九真郡,旧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④仇览:东汉人,《后汉书·循吏传》有传。蒲亭:在今河南考城县。

    ⑤杜畿:三国魏人,《三国志·魏书》有传。

    ⑥孝悌:汉代选举制度的科目有“孝悌力田”。被选为“孝悌力田”之人,可以免除劳役,也可以做官。

    ⑦行善事:做好事。言品行端正,见义勇为。

    ⑧耧犁:播种农具,一名耧车,今统称耧耩,主要用于播种,但亦可用于耕和锄。汉武帝时赵过创造。

    ⑨颜裴:三国时魏人。引文见《三国志·魏志》卷十六《仓慈传》注。亦见《齐民要术·序》。又“颜斐”,《魏略》《通志》诸书作“颜斐”。

    ⑩整顿:整饬,准备齐全。这里是指农业生产所需的丁车、大牛准备齐全。

    苟有羽毛,不织不衣:古代很少有以“羽毛”作原料,进行纺织的。殿本作:“苟无羽毛,不织不衣。”言人既不生长羽毛,便必须穿衣;不织布,便无衣穿。文义更顺适些。

    木奴:指柑橘树。或泛指果树,《齐民要术·种梅杏》注曰:“木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易五谷。”

    青春:春季。《楚辞》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簠簋(fǔ ɡuǐ):簠,长方形;古代祭祀时盛谷物的器皿。簋,多为圆形;古时储存粮食的器物。“终之簠簋”,犹今日言“脱粒入仓”。

    钟:十釜为钟。一钟为六斛四斗。

    辛纂:《魏书》列传六十五有《辛纂传》,谓其曾为河内太守,但不见有引文内容。

    尺玉:直径一尺的玉璧,谓其大而可贵。

    桓宣:《晋书》有传,引文与传文悉同。

    张全义:唐末至五代间人,是一位投降将军,先后曾投降过梁主朱全忠、后唐主李存勗。但他在长期执政中,始终奖励农业。河南:府名,唐置,府治在今洛阳,即文中所称“都城”。

    不满百户:指洛阳城中居民不到一百户。阅下文自明。【译文】

    王景为庐江郡太守,百姓不知晓使用牛耕,故土地虽然有潜力,但粮食却常不够吃。王景就教百姓用牛和犁耕田,所开垦的土地,成倍增加,使本郡百姓丰衣足食。他又教百姓养蚕和纺织,并编写出蚕织方法规程,张贴在各地乡亭。

    王符说:“一个农夫不耕田,天下便会受到饥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天下便会受到冻寒。如今世俗都舍弃农耕本业,转而趋向商贾,这无疑是:一个人种田,供一百人吃食;一个妇女种桑养蚕,供一百人穿衣。用一个人的力量,供养一百人,怎么能供应够呢!”

    崔寔任五原郡太守,那里的土地本来适合种麻,但当地百姓却不知晓纺绩织布。百姓冬天没有衣穿,便将细草堆积起来,人卧在草堆里避寒。会见官吏,便身披细草当衣。崔寔为他们制作纺绩织布的工具,教给纺织的方法,使他们免受冻寒的痛苦。

    刘陶说:“百姓可以百年无器用,不可以一天没饭吃,可见粮食是不可缺少的急需物资。”

    仇览任蒲亭长,劝令百姓搞好生活和生产,并制定出明文条令,详细规定种植蔬菜和果树的数量,喂养鸡只和生猪的数目。农事完毕,便让子弟聚集起来学习。百姓中如有剽轻不轨或游手好闲、恣意妄为的人,便责令他们从事种田和蚕桑劳动,并规定有严格的监督惩治条例。他本人能亲自帮助百姓料理丧葬,赈济贫穷,抚恤孤寡。一年过后,民风大变。

    杜畿任河东郡太守,劝令百姓耕农、务蚕桑,督促他们畜养牸牛、草马,甚至养鸡豚多少,皆有规定,家家衣食丰足。接下来便是着手兴办学校,选举孝悌。河东郡遂趋向安定。

    童恢除任不其县令,凡本县官吏,只要能胜任本职工作,本人能行善事,皆赐予酒肉,以资奖励。对农耕、纺织、播种、收获,各种农活,皆规定有具体要求。全县境内,安宁无事。

    《齐民要术》载:皇甫隆任敦煌郡刺史,百姓不知晓制作耧犁,播种时既费人工和牛力,而且谷子的产量也很低。皇甫隆便教给百姓制造耧犁,节省的劳力超过一半,收获的谷子增加五成。又敦煌的风俗,妇女穿的裙子,习惯做成折绉孪缩如同羊肠一般的百褶裙,一条裙子要费掉一匹布。皇甫隆加以禁止,并改用新裙式,所节省的费用也不可胜计。

    僮种任不其县令,规定每人养一头猪、四只母鸡,以供祭祀或死后卖掉用来买棺材。

    颜裴任京兆尹,于是让百姓整修田间道路,(在路边)种植桑树和果树。又规定在农闲月份,伐取木材,使民转相传授造车技术。又规定凡是没有牛的人家,必须养猪,趁猪价贵时卖出,用卖猪的钱买牛。初开始时,百姓感到政令过于烦琐,但一二年过去,每家都有丁车、大牛,事事整顿,丰衣足食。

    谯子说:“早晨同时出发,到天晚投宿,便会有(远近的)不同;(同时采野菜)勤快的人可采满筐。即使有了羽毛,不织成布,仍然没有衣服穿;人不能依靠吃青草喝凉水生活,不从事农耕,便没有饭吃。难道一个人可以不自己努力吗?”

    李衡在武陵郡龙阳洲上,修建住宅,种植了一千株柑橘,(临死)告诫儿子说:“我州里有一千头木奴,不要你供给它们吃穿,每头每年向你献上一匹绢,也可以足够用了。”橘树长成后,果然一年可得到好几千匹绢。

    仲长子说:“上天替人作成四时,我若不务农,也不可能得到粮食。春天已到,时雨已经降下,从整地播种开始,到粮食收获入簠簋结束,懒惰的人亩收一釜,勤勉的人亩收一钟。农时已到,而不及时播种的人,尚可得到吃食吗?”

    北魏辛纂,官拜河内郡刺史,督促劝导百姓从事农业和蚕桑生产,常亲自下乡检查视察。对勤勉的人,奖给财物、布帛;对懒惰的人,则进行惩罚。

    曹魏陈思王说:“身受冻寒的人,并不贪求尺玉,而是渴望得到一件短褐;饥饿的人,并不愿得到千两黄金,而是以能得到一顿饱餐为美事。”

    晋桓宣镇守襄阳,督促奖励农耕蚕桑,有时将锄头、耒耜置放在轺轩上,有时亲赴田间参加锄地和收刈劳动。

    唐张全义任河南尹,当时经过黄巢作乱,接着又遭秦宗权、孙儒的大烧杀,居民不到一百户,城四郊看不到有耕田的人。全义招流民安置,劝他们从事农耕;几年以后,都城中大街小巷,逐渐恢复旧日的规模;各县的户口,亦多恢复。遍地是生长茂盛的桑麻,田野中看不到有不耕的荒地。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但他的治理方法,却宽缓和平,政令简约。全义每外出,看到有的田地庄稼生长好,便下马和随从人等共同观看,召见田主用酒饭进行慰劳。谁家的蚕茧、麦子收成好,有时便亲自到他家,叫出全家老幼,赐给茶彩衣物。民间传说:“张公不喜爱歌舞女伎,有时观看,亦不曾见他有笑容;只有看到好麦、好蚕茧,才会喜笑颜开!”

    有的人家,田地荒芜草多,全义便将此家人召集到一起,用杖责打。假如被打人申诉说,“田荒,是因缺乏人力牛力”,便召集他的邻人加以责问说:“如他确是缺乏人力牛力,你们为何不帮助他?”直到众人都承认错误,才放他们离开。从此邻里之间有无相通,彼此互相帮助,所以家家有存粮,即便遇到灾荒的凶年,也不会挨饿。(河南府)从此变成富足的地方。

    李袭誉曾经告诉子孙说:“我家在京城附近有田地十顷,能耕种的好,可足够吃的;河内有千株桑树,从事蚕绩,便可供穿衣;只要能勤于这些,便不需要他人的资助了。”【评析】

    本卷记述农桑起源及文献中重农言论和事迹。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元代虽是由游牧的蒙古族统治,同样也重视农业。蒙古族进入中原以后,当时的一些蒙古族将领,提出将长城以内新征服的地区的农田全部改为牧地,引起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最后采用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奖励这些地方的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供纳赋税,这个办法果然取得了好的效果。至元元年(1264),元世祖即位,第二年便设置了专管农业的“劝农司”,后来又改为“司农司”,《农桑辑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由司农司主持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