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8.世界的持存性(1/2)

    18.世界的持存性

    人类双手的工作与其身体的劳动大相径庭--技艺者(homo

    faber)制作并将其创造性的活动逐渐"融入"劳动对象中,然而动物化劳动者则是本能地劳动并与劳动对象相"混合"--双手的工作制造出无穷无尽和多种多样的东西,这些东西构成了人类的技能。它们主要是,但并非全部是使用的对象,它们具有洛克用以创立所有权所需的持存性,具有亚当·斯密用以构建交换市场所需的"价值",它们也体现了马克思认为可用以检验人性的生产效率。恰当地使用它们并不导致它们的消失,相反却使人类的技能变得更加稳固和熟练。如果没有这种稳定性,人类技能就无法被指望用于容纳人类这个变化无常、并非永存的生物。

    人类技能的持存性并非绝对的;我们谓之的使用--尽管我们不消费它--就是消耗殆尽。即使我们将世界上的事物置于一旁,不加使用,充盈我们整个人类存在的生命过程也会悄然侵入,最终使其腐烂消失,回归到曾使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又无所不包的自然过程之中。如果让它们自生自灭或者从人类世界中弃之而去,那么椅子就会重新变为木材,木材亦将不断腐朽而重归大地。同样,也正是大地曾经滋育树木成长,此后树木被人类伐作木料,木料又被加工为木材,而木材最终则被制成了椅子。然而,尽管这是世界上一切单个事物都无法避免的结果,即成为非永存的制造者的产品,可它却并非必然意味着人类技能本身的最终命运。因为,所有单个事物可以随着代际的变化而不断地被取代,而每代的人们则都曾降临并生活在这个人造的世界上,随后又死亡消失。此外,虽然使用必定是将这些对象消耗殆尽,但是这个结果也与消费事物中的固有结果--毁灭不同,使用消耗的是事物的持存性。

    正是这种持存性,使世界上的事物相对独立于生产与使用它们的人类,也使它们具有客体性,这种"客体性"至少一度使其"经受"了源于现世制造者们和使用者们贪得无厌的需求与渴望。从这种观点上来看,世界上的事物具有一种稳定人类生活的功能,它们的客体性存在于这样的事实中--与赫拉克利特关于同一个人决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之断言相反--尽管人们的天性变化莫测,可他们仍能通过与同一张椅子、同一张桌子相联系而重获其相同性,也即同一性。换言之,与人的主体性相对的是人造世界的客体性,而不是原始自然(这一大自然压倒性的基本力量,会迫使人类围绕其自身的生物运动无情轮回,而这与自然界中生物的全部循环运动又极其吻合)的极度中立性。只有当我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