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永乐风云 > 第五章 金殿大火(4)

第五章 金殿大火(4)(1/2)

    第五章 金殿大火(4)

    而除了殿宇本身的烧毁,更让永乐震惊的,是三大殿被毁的原因。尽管还没有做出最终的结论,但从起火时的环境判断,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受雷击所致!三大殿是大明王朝的象征,它们在一夜之间被雷电击毁,这对永乐的精神造成巨大的打击!难道是天象示警?难道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才招致上天的谴责?根据天人合一的儒家法则,永乐立即联想到这一节,随之产生极大的恐惧和惊惶。永乐仔细地回顾了这些年的作为:论勤勉,自己绝不逊于古代任何帝王,论功业,自己下西洋、复安南、征漠北、拓东北、修大典、疏运河,一手缔造永乐盛世,对大明王朝,对华夏天下立下不朽功绩!可为什么就是自己这么一个堪称千古楷模的帝王,却在人生的最高峰时,遭受到上天如此严厉的惩罚?永乐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继而陷入深深的迷惘和痛苦当中。

    永乐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这期间,一众儿孙及外朝重臣陆续前来问安,但都被拒之门外。就在大家惶惶不可终日之际,第四天,一道口谕传出,命太子高炽、太孙瞻基、赵王高燧以及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三位阁臣进宫面圣。

    众人接旨,赶紧前往乾清宫。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真当见永乐时,大家仍大吃一惊。永乐躺在卧榻上,一脸萎靡之态,原本还只是花白的头发,已在短短三日内变得雪白;那双炯炯有神的眸子,现在也变得混浊暗淡;脸色也变得枯黄。这哪还是那个气吞山河、威武盖世的永乐皇帝?这简直就就像个已至暮年,行将入土的耄耋老者!见皇爷爷成如此模样,瞻基心如刀绞,当即跪地哽咽道:“三殿虽毁,将来再修起来就是了!皇爷爷千万不要痛心太过,若因此伤了龙体,那就因小失大了!”

    “请父皇以天下为重,保重龙体!”

    “请陛下保重龙体!”

    瞻基说完,高炽和杨荣他们也纷纷跪地劝谏。

    望着地上的一众儿臣,永乐挤出一丝笑容,道:“朕的身体朕心里有数,一时半会还死不了!尔等无需担心,都起来吧!”

    众人听永乐声音,虽不复往日的洪亮威严,但中气还是颇足,心中顿都稍安,又纷纷从地上爬了起来。

    待众人站定,永乐命马云将自己扶起,坐在卧榻上,又接过一碗参汤饮下,脸上恢复了几丝血色,旋接着娓娓说道:“此次大火,朕深受震撼。这几天朕日夜思索,以为此次三殿遭雷击致毁,实因朕治世有不当之处,以致上天震怒!”

    “皇爷爷,三殿大火仅是意外,雷击毁物乃常有之事,皇爷爷万物引申太过!”瞻基又出言宽慰。

    永乐摆了摆手,继续道:“非也。三殿乃庙堂所在,建成数月便遭雷击焚毁,岂能以意外视之?朕既为人君,自当感应天命,顺天自省,否则祸患更甚!故今日召尔等来,特为商讨弥补之法!尔等有何见解,但可畅言无忌!”

    众人面面相觑,却是无一人吱声。永乐见状,以为大家不明其意,遂解释道:“既为上天示警,则必是朕德行有亏。朕思之,或是敬天事神之礼有所懈怠,或是祖发有戾而政令有乖,或是小人在位贤人隐遁而善恶不分,或是刑狱冤滥及无辜而曲直不辨,或是谗慝交作谄谀并进而忠言不入,或是横征暴敛剥削而殃及田里,或赏罚不当财妄费而国用无度………凡此种种,皆可能会有失当之处,尔等可为朕说来!”

    这下大伙都明白了。略一思忖,高燧轻声道:“儿臣不管朝政,庙堂之事,非儿臣所知。不过这两个月来,东厂在后宫查捕对食,前后入狱受刑者不下百人。儿臣想,内官都人行那苟且勾当,虽则有违律令,但究其实也出自人之本性。处罚太重,牵连太广,或有伤天和。故儿臣以为,莫如查捕一事便到此为止,被查者亦就此宽宥,下不为例也就是了。如此,也算是礼敬上天之……”

    “胡说!”高燧还在陈述,永乐已不耐烦地大手一挥,道,“内官就不是男人,哪来的什么本性?其与都人私通,这才是违反天理!此等淫贼不除,无异于鼓励宣淫,礼仪人伦必将因此大丧!”

    听永乐这么说,高燧吓得面如白纸,赶紧跪地叩首道:“儿臣胡言乱语,请父皇恕罪!”

    “起来吧!”永乐冷冷地说了一句,又转念一想,道,“尔本性之论虽无道理,但受刑之人太多,有伤天和,倒也称得上一说。这些**之徒,百死难恕,但值此上天震怒之际,人间还是少些戾气为好!这样吧,已捕之辈不必再审,直接按律处置;至于尚未落网者,便就放他们一马,不再查捕,也算是朕礼敬上天之意!”

    高燧本已失望,但听永乐如此处置,顿时转忧为喜,当即道:“父皇圣明!”

    高燧喜出望外,瞻基却暗自叹息。现在东厂的手已经逐渐伸到了老南京内官中,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能通过狗儿,把赵府在宫中的势力一铲而尽!可父皇却在这节骨眼上鸣金收兵!不过瞻基虽心有遗憾,但既然高燧把停止查捕和缓上天之怒联系到了一起,那他就不能再劝皇爷爷坚持初衷。

    “燧儿所言是家事!”处理完对食一事,永乐又继续对高炽他们到,“区区一群宫人,还不至于引得上天震怒,这里头肯定另有原因。尔等都参预国事,且说来跟朕听听!”

    半晌过去,屋内鸦雀无声。其实众人并非对永乐的治国得失没有想法;但大家同时也明白,这位皇帝从来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开拓国策,绝不容他人置喙。现在永乐觉得遭了天谴,要求直言,可谁也不能保证一旦真的直陈政事之弊,其不会龙颜大怒。尤其是刚才,高燧刚引出个“人之本性”,想为内官都人求饶,便被永乐毫不留情地驳斥。宫中事尚且如此,那对国家大事,就更不用说了。基于此虑,众人一时都不敢吭声。

    见众人皆缄默不言,永乐眉头顿时一皱。杨荣眼尖,见皇上有不满之意,赶紧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臣等久侍御前,要说失当之处,反不如疏远些的明白!还请陛下恕罪!”

    杨荣之言,永乐也觉有几分道理,遂道:“既如此,尔下去后,便替朕拟一道求直言诏旨。明日早朝时向百官宣读!”

    “阿!”杨荣答应一声,又道:“陛下龙体方复,是不是再调养两日?”

    “还调养什么!”永乐不耐烦地道,“国事芜杂,哪容得朕长久歇息?明日便就上朝!”

    “阿!”杨荣赶紧闭上了嘴巴。这时高炽露出一丝难色,小心问道:“父皇!这早朝……不知定在何处?”

    “恩!”永乐稍稍一愣,随即反应过来——现在三大殿都已化为灰烬,别说常朝,就是大朝,诸王来朝、四夷来朝等各种仪式都没地方举行了。想到这里,永乐顿时无比丧气。沉默许久,他方叹口气道:“唯今之计,只有效法前朝,御门听政了!从明日起,在奉天门门厅内设宝座,文武百官按品级职务于奉天门前厅两侧列队奏事。”

    众人也觉得实在没有其他合适的地方,便都拱手应诺。自此,曾在汉唐一度实行的御门听政制度,又在大明王朝得到恢复,并一直延续下去。尽管后来三大殿得以重建,但大多数时候,明朝皇帝仍选择在奉天门听政。清朝开国后,御门听政制度继续沿用,只不过地点从奉天门——也就是后来的皇极门和太和门换到了乾清门。

    商讨完常朝之事,众人便准备告退。就当高炽要领着大家行礼时,永乐忽然伸出一只巴掌阻止了他,道:“方才杨荣之言提醒了朕。不光是尔等,就是天下官吏也未必尽知民情,就是知道,也未必会如实禀报。更有宵小之徒,上欺天子,下祸百姓,朝廷却受其蒙蔽而不得闻,久而久之,终至上天震怒!故朕决定,从吏部、都察院及六科中挑选精干官员若干,以吏部尚书蹇义为首,代朕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兴利革弊,纠察不法!杨士奇出宫后,可去吏部将此意转达给蹇义,让他先行预择巡抚人选,报朕定夺。”

    这是一个整顿吏治、舒缓民怨的好法子!高炽他们听后,均觉可行,于是都拱手称善。而巡抚这个全新的官职也开始出现在中国官场。起初,巡抚只是临时差遣,但后来逐渐形成定制。而巡抚的职能权限也逐渐扩大,到明朝中后期,已成为一地军政主官。清朝建立后,巡抚已发展成为一省军政主官,省内军政、民政、提刑按察诸职皆由其统领,已是开府建牙的封疆大吏了!

    “此外,永乐十七年以前天下军民拖欠之税赋徭役等项,以及永乐十八年各受旱涝灾之地税粮一律蠲免!”

    这道敕旨比遣官巡抚天下更为实惠!高炽他们一直对民间贫苦不堪的现状忧心忡忡,这几个月几次请求减免税役。但永乐念及漠北局势,一直都还在犹豫。没想到在三殿大火之后,永乐终于点头答应。众人欣喜之下,皆齐声大呼:“吾皇圣明!”

    “朕要真是圣明,又岂会招致天谴?”永乐苦笑这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惟愿这番心意,能感动上天,恕朕之罪,如此,朕就心满意足了!”

    七

    第二日,永乐求直言的敕旨就在首次御门听政中正式下发。继而,犹如平静的水面突然坠入一块巨石,朝廷上下立刻掀起了波澜。

    一直以来,朝廷中有大批官员对迁都北京持反对意见。虽然迁都已成事实,但他们依然幻想着能还都南京。只是,由于永乐意志坚不可摧,这些人虽有则心,但也只能私下里说说罢了。可现在,三殿被焚,皇上下旨求直言,这下他们觉得机会来了。

    与永乐一样,眷念南京的朝官们也认为三殿被焚,是上天降罪;但与永乐不同的是,这些人认定,之所以会遭受天遣,完全是皇上一意孤行,执意迁都北京所致。而作为大明朝廷象征的三座外廷主殿在启用仅仅三个月后就遭雷击焚毁,正好印证了上天对北京作为华夏京城的不满!这个观点十分有说服力,迅速在朝廷上下流传开来,许多原先对迁都北京态度中立,甚至表示赞同的朝臣,在三殿被焚后也逐渐改变了认识。大家都觉得,上天已经通过此举,给了世间严厉警告,如果朝廷继续在北京待下去,或许接下来大明王朝就将陷入无穷无止的灾难当中。

    在这股传言的影响下,一股暗流涌动起来。在永乐下旨求言后的一段日子,不断有朝臣上奏陈情。起初,他们还只是拐弯抹角地提南京的好处,没多久,就开始极言北京道路险远,困弊不堪,运河沿线军民劳于转运,疲惫有加。虽然还没有谁胆敢直言还都南京,但字里行间对建都北京的不满,已经是越来越明显了!

    朝臣将三殿被焚和迁都北京联系在一起,对此永乐还是有心理准备的。起初他出于鼓励进谏之虑,还对此温言褒奖;针对朝臣对粮草转运不便的抱怨,他甚至特地召来户部尚书夏元吉,谋划着在运河沿线的徐州、淮安、济宁等地置设官仓,让百姓可以就近将粮运至彼处,以免其需直接运抵北京的辛劳。可让永乐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这种态度,反而给反对迁都的朝臣们巨大鼓舞,他们见永乐如此,以为他畏于天意,态度松动。于是乎,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表达对定都北京不满的奏本蜂拥呈上,其中言辞激烈者,甚至明言京师金陵乃太祖亲定,不应废弃,搬出祖制,要朝廷还都南京!眼见形势愈演愈烈,竟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这下永乐再也坐不住了!

    这天下午,高炽正在文华殿和杨士奇叙话,马云忽然跑来,禀道:“皇爷有旨,请太子爷速去乾清宫!”

    高炽见马云神色慌张,遂问道:“父皇怎么了,召本宫所为何事?”

    “奴婢也不晓得!”马云垂着脑袋道,“皇爷一直在御书房里批阅奏本,太孙和杨学士在里面随侍。批了一半,皇爷就突然发火,紧接着就把奴婢叫进去,命奴婢来宣殿下!”

    “批阅奏本?”高炽一想,最近百官对三殿大火议论汹汹,多将原因归咎于迁都北京,上的奏本也多涉及此事,想来是哪道奏本言辞过激,惹恼了父皇。可是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难不成这里头牵扯到自己?思及于此,高炽猛地一惊,不过眼下不及多想,他赶紧理了理衣冠,随着马云前往乾清宫。

    刚进宫门,便听得书房里传来永乐愤怒的咆哮声,待进房门,只见永乐满脸怒容,杨荣和瞻基蔫着脑袋,一声不吭地站在书案前。

    见高炽进来,永乐鼻子里喷出一股粗气,道:“给事中柯暹,御史何忠、郑惟桓,此三人之职可是尔所授?”

    高炽不知何事,只得小心翼翼地道:“回父皇,是儿臣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