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流氓与贵族 > 第八章 良知与正义苍生与鬼神(6)

第八章 良知与正义苍生与鬼神(6)(1/2)

    第八章 良知与正义苍生与鬼神(6)

    既然礼流于外在形式,缺少内心的真诚,孔子便引进“仁”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仁”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那么“礼”只能是空洞的形式;没有“礼”的外在规范,“仁者见仁”的个体自然流露势必会造成社会失序。

    孔子走了之后,“仁”被孟子推到极致,“礼”被荀子拉到极端。仁既然是至善,就不该仅仅停留在心中,而应当深入到实践中成为看得见的东西。据此,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在孟子看来,践行仁政就必须满足民众的需求,只有民众快乐了,执政者才会快乐。那么,实行仁政的依据又在哪里呢?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要是人都会有此心理,好比人们见到一个孩子将要掉到井中,不自觉地就会紧张担忧。这种心情不存在任何私利与目的,不是为了讨好其父母,也不是为了获得好名声,仅仅因为是个人。据此,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公孙丑上》)

    “四端说”折射出孟子的性善论,每个人既然本质都是善良的,那么就应该而且能实现爱人,即便是君主也毫不例外,否则君主与禽兽无异。而在政治实践中,实行仁政的根本就在于摆正君民之间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与孔子的忠君不同,孟子则为民鼓与呼,对君主不留一点面子。不妨举两个例子,两个例子都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第一则,国家治理不善的责任问题。

    孟子:您的国民把老婆孩子托付给朋友去楚国办事。回来后,却看到老婆孩子在挨冻受饿,您说这样的朋友能要吗?

    齐宣王:这个朋友不能要。

    孟子:如果您的官吏不能尽到职责,怎么办?

    齐宣王回答:撤掉。

    孟子:那么国家没有治理好,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傻了,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第二则,暴政的君主就是独夫民贼。

    齐宣王: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事吗?

    孟子:文献确有记载。

    齐宣王:这可以说是大臣弑君吗?

    孟子:破坏仁的叫做贼,破坏义的叫做残,残贼之人叫做独夫。只听说周武王杀掉独夫民贼商纣,没听说他杀掉君主。

    在孟子看来,如果一个政府不让国民高兴快乐,肆意地践踏公平正义,那么人民有权凭借暴力推翻它。孟子不屈服于权贵的精神即便在今天也弥足珍贵,孟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