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邓逸凡中将(1/2)

    邓逸凡中将

    坎坷邓逸凡

    (1912——)

    1996年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之际,余问邓逸凡将军:“长征途中印象最深为何事?”将军答曰:“行路难。”进举例言:“某日夜,往金沙江皎平渡口行。一百余里路,来回过河48次,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过河时以河间大卵石为蹬,跳来跳去。摔倒,爬起,爬起,摔倒,跌伤者不计其数。”当是时,月明星稀,万籁皆寂,余似闻红军士兵“扑通”、“扑通”摔跤落水声。将军言此沉默良久,长叹息曰:“行路如此,人生何堪!”(1)

    邓逸凡将军,原名邓福坤,学名邓国雄,曾用名邓惠民、邓彦,广东兴宁县水口镇峭峰堡村(今小丰村)人。祖父邓仁古,中年曾开糟坊酒店和豆腐店,置田产若干,后破产。父亲邓官叔,不喜劳作则赞成革命。其母曾氏,出身贫寒,性格温柔,早夭。将军8岁入私塾念《三字经》,后入兴民中学就读。因在该校加入青年改造社(**青年团的公开称呼),被通缉流亡。其时,将军16岁。(2)

    某日,邓逸凡至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独立团学兵队报名。一排长见其个子矮小,以掌推其走。邓逸凡不服,高声争辩。学兵队连长邱少郊为客家人,于屋内闻客家话,急出,问:“小老哥,什么地方人?”答:“兴宁人。”邱少郊即命令排长:“把他留下。”将军由此步入军旅生涯,相继服役于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独立团学兵队、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独立团训练部、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三师教导团等部队。(3)

    1930年3月,六十三师奉命由广州至南雄,阻击红军。邓逸凡时任代理排长,率20余人于粤赣边界的中站街布防。次日,被红军包围,不战而降。其时,一位红军军官——连政委问:“你当红军想干什么工作?”答:“想当宣传员。”继问:“你会写字吗?”答:“会。”军官取纸笔,曰:“你写几个字看看。”邓逸凡乘兴挥毫。连政委大喜,曰:“你不用当宣传员了,就当文书吧。”后支队政委李赐凡闻之,亦大喜,曰:“你不用在连队当文书了,到支队当书记吧!”(4)

    1932年冬,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期间,邓逸凡受命任担架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率担架队80余人,随部队转战十个月,圆满完成抢救伤员任务。后因其未能动员担架队员全部参加红军,于师政治部大会上挨批斗,会后将军行军、打仗,斗志仍昂昂。(5)

    红军长征时,邓逸凡将军因从旧军队来,被列为“审查对象”,取消了勤务员、运输员,由师宣传科调任军事统计工作。将军尽职尽责,规范统计表格,建立报告制度,受军团长**赞扬。

    邓逸凡将军言,长征途中,统计工作尤为辛苦。掉队的,逃跑的,打伤的,丢失的东西,补充的东西,都要报。比如,晚上八点到宿营地,别人睡觉你不能睡觉。你得统计实力,计算、核实,第二天天一亮就交给首长。长征时,开始一天报一次,后来五天报一次,再后来十天报一次。(6)

    红军长征途经云南。邓逸凡将军因任统计员,需背全师的统计资料,特向某领导申请免背步枪。领导斥之为“动摇分子”,并令特派员暗中监视。过金沙江后某日,某领导清点人数,大惊:监视邓之特派员早已逃之夭夭,而被监视者邓逸凡负重而行,精神气十足。(7)

    邓逸凡将军言,长征途中,舒同同志画了一幅宣传漫画,嘱邓逸凡刻蜡板油印。将军在画上加了几笔,印出后模糊不清。舒同见之,不悦,严厉批评曰:“邓逸凡同志,你这是对革命不负责任。”将军曰:“这个批评一辈子都记得。”(8)

    史载,中央红军长征前部队和机关人员约八万六千人,长征到达陕北只万余人左右,损失近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