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 三国魏晋南北朝(26)

三国魏晋南北朝(26)(1/2)

    三国魏晋南北朝(26)

    宇文泰打算改革时政,实行强国宫民之道。苏绰正想施展才能,对宇文泰的改革之举非常赞成。苏绰先提出要精减官吏,要实行屯田制,以充实国家的实力。后又议定六条诏书,奏请颁布施行,六条要义是:

    一、先治心。心和志静,邪念无从而起,邪念不起,凡所思虑的就都能合于至公至理。以至公至理君临其民,则民无不从化。所以治民之本,先在治心。其次又在治身。凡人君之身,乃百姓之表,表不正不可求影直。所以为人君者,应该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这样人民才会对你敬畏、爱戴。

    二、敦教化。天地之间,唯人为贵。要教之以孝悌,使民慈爱;教之以仁顺,使民和睦;教之以礼义,使民敬让。慈爱则不忘亲善,和睦则对人无怨恨之心,相互敬重谦让则不会为物而发生争夺。三者相备,则王道成也。这就是所谓教化。历代先王所以要移风易俗,还淳归朴,从而将天下治理太平,就在于此。

    三、尽地利。人生天地之间,以衣食为命。民若饥寒交迫,想要他施行礼义仁让,就像逆板走丸,势不可得。故应先足其衣食,然后教化随之。古代圣明之君都知道这个道理。要衣食充足,必充分利用土地耕作,所谓尽地利,就是无问少长.凡能操持农具的,都令其耕作,若有游手好闲之徒,不勤于耕作,守令可随时加罚,罪一劝百。为政不可过于细碎,碎则民烦,劝课不容太简,筒则民怠。善为政者,必应洞察时宜,烦简适中。

    四、选贤良。苍生民众,不能自治,故必立君王以治之。人君不能独治,故必置臣以佐之。上至帝王,下及郡县,用人得贤则治,失贤则乱,此乃自然之理,哪一个君王都是改变不了的。求贤之路,自非一道。但都需慎重挑选,必先任而试之,考而察之。要访其所作所为,观其之所以如此作为的理由。这样贤与不贤电就明白无误了。

    五、恤狱讼。人之性情有善恶之分,既有善恶,赏罚也就随之而来。赏罚得当,则能止恶劝善,赏罚不当,则民无所措手足。民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对此历代先王特别谨慎。要让治狱之官,精心推究事源,穷鉴隐伏,使奸无所容,罪人必得。然后量罪加刑时,必须轻重得当。要做到这样,必须有至公之心、必求所实,考虑用什么法律处罚,应不苛不暴。有疑问的则从轻。未审理清楚的,则不妄加处罚。对于那些深奸巨猾,伤风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存心反叛背道,需要杀一儆百的,则重刑可也。

    六、均赋役。国家无财富,王位便守不住。所以自古以来,都有征税之法。虽轻重不同,而其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但是征税应体恤民情,多使平均。所谓平均,即不能放过豪强而专征贫弱,不能放纵奸巧而困扰愚拙。财物的积聚,实在不容易。非旬日之间,可以得到。必须劝课,长年积累。先期征备,至时缴纳。这样王赋供应充足,下民也无困扰。课税要考虑贫宫有别,课税得当,则政和民悦。再说差发徭役,若让贫弱者重徭而远戌,宫豪者轻使而近防,官吏们这样做,就是不存恤民之心,这都是王政之罪人也。

    宇文泰对这六条,十分重视,常常将其放在座右,又令百司都学习诵读。对那些出任牧守令长一类的官吏,若不精通这六条,不得居官。

    宇文泰死后,其三子宇文觉代魏为帝,国号周,史称北周。宇文觉追尊宇文泰为周文帝(生卒年,505-556)。

    (取材自《周书·苏绰》)

    110.谋而不决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556-557)是文帝宇文泰第三子。宇文泰死,他承袭宇文泰在西魏的太师、大冢宰、周公之职。不久,即公元556年12月,逼西魏恭帝拓跋廊禅位,自称为帝,史称北周。宇文觉称帝后,朝政被其叔父晋国公宇文护把持,他深为忌恨。司会李植、军司马孙恒作为字文泰的佐命老臣,入侍宇文觉左右。他们也十分忌恨宇文护专权,恐日后不被他容纳,便同宫伯乙弗凤、贺拔提等密谋,奏请宇文觉,说:“晋国公威权日甚,谋臣宿将,争相依附于他,大小政事,都由他决断。以臣观之,他日后定不会好好恪守臣节,恐生滋蔓,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