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汉(69)(1/2)

    秦汉(69)

    (取材自《后汉书·孝灵帝纪》、《后汉书·党锢列传》、《后汉书·宦者列传》)

    138.西园卖官

    汉灵帝熹平五年,南官平城门及武库东垣屋倒塌,次年为光和元年,宦官张让、赵忠对汉灵帝出了一个卖官爵以助军和修皇宫的主意,汉灵帝立即实行,他们在皇宫内的西园中建立了一座邸舍,叫做西邸。在这座西邸中,专门派有御史,用“助军修宫钱”的名义出卖官爵。在西园的鸿都门口,公开张榜,列出价格:要得到二千石官吏,须交二千万助军修宫钱;四百石官吏则交钱四百万;凡已得到关内侯爵位的,再交五百万助军修宫钱,就可以赐给金印紫绶。按汉时官制,只有丞相、三公、列侯才能用金印紫绶,简称金紫,所以金紫二字后来成为高官的代名词。关内侯低于列侯,无金印紫绶,花钱买金紫,也是一种创造。州郡刺史、太守,按州郡的大小定价格,最大的郡可达二三千万;一般有钱的平民百姓也可以诣阙(到宫门)上书,自己提出要当什么县的令长,随县的贫宫,价格有高有低。凡是受任命的官吏,都要先到西园去找有关御史论定价格,宫者先交钱后上任,贫者也可以先去上任,然后加倍交钱。有清廉的官吏,不交钱也不肯上任的,就逼着他去上任,然后催他交助军修宫钱,也有不愿割剥百姓交这笔钱的,只好自杀。另外,郡国在每年缴纳国家固定赋税的同时,还要另送一笔钱给汉桓帝个人,叫做“导行费”。自然,这种种费用终于要增加到百姓头上去。

    有些已经担任了大官,还想再升官的人,就通过宦官等汉灵帝身边的亲悻小人来买官。崔烈历任郡守、九卿,还想再往上爬一步,中平二年,崔烈为廷尉时,通过汉灵帝的傅母(乳母)程夫人交了五百万钱,升为司徒(三公之一)。到了拜官之日,汉灵帝上朝,百官毕集。汉灵帝有些后悔,公然对左右亲悻者说:“要是再同他讨价还价一下,可以要他出一千万。”程夫人在旁边对汉灵帝说:“崔公是冀州名士,怎么肯花钱买官?这是靠我说服他,才拿到五百万,还不知足啊!”这些话都是当着百官公开谈论的。崔烈原来以名士自居,也确是颇有声名,这一下声誉衰减,心中不安,有一次,从容问他儿子崔钧说:“我居于三公之位,外面议论如何?”崔钧说;“大人从小就有好名声,历任卿、守,议论者没有人说大人不应当为三公的,只是现在居于司徒之位后,天下反而失望了。”崔烈说:“这是什么意思?”崔钧说:“论者嫌其铜臭。”崔烈大怒,举杖打崔钧,崔钧那时官居虎贲中郎将,头戴武官的帽子,上有鹖尾,狼狈而逃开。崔烈骂他说:“死卒!父亲打你你逃走,能算孝吗?”崔钧说:“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不能算不孝。”崔烈想想,自己也觉惭愧,这才不打了。“铜臭”二字,即出于此。

    汉灵帝在西园建造了一座万金堂,卖官的钱都贮存在万金堂内;又把钱寄存到宦官们家中,一家寄存几千万钱。汉灵帝刘宏没有当皇帝前原本是解渎亭侯。汉制,侯爵大者食县、小者食乡、再小者食亭。《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亭是最小的行政单位,所以封为亭侯者,侯爵中是最低的爵位,自然收入也有限,所以那时刘宏一家经常苦于贫穷,等到他当了皇帝后,常常叹息上一代皇帝汉桓帝不会积私房钱,所以他对宦官所出的卖官的主意,会如此起劲。

    侍中刘陶提拔为京兆尹,按规定应出助军修宫钱一千万。刘陶是著名的清官。担任顺阳县长时,有善政,后以病免,吏民曾作歌歌颂他:“邑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刘陶家世清贫,又耻于花钱买官,于是不交钱,称病不去上任;汉灵帝因为刘陶有名,免其不上任之罪,改任谏议大夫。这在宦官眼中看来是个没有浊水的官,地位又大致相当于侍中,可能不需要另出一笔钱。刘陶后因反对宦官,被谗入狱而死。

    河内郡司马直任为巨鹿太守,西园卖官的御史们因为司马直为官一向有清名,减收卖官钱三百万。司马直受到任命的诏书后,怅然说:“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来迎合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