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汉(50)(1/2)

    秦汉(50)

    傅皇太太后死在汉哀帝前头,不久,汉哀帝也死了,无予。于是,王太皇太后立即到未央宫收取皇帝玺绶,这时候,前番排座次得罪过傅皇太太后的王莽,可真是她最相信的外戚了。于是,王太皇太后立即派使者驰召王莽,重新拜王莽为大司马,并且和王莽商量立新皇帝之事。王莽于是出主意,立九岁的中山王刘衍为帝,是为汉平帝(前1——5)。王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朝政大权尽入王太皇太后手中,也就等于落入王莽掌中。

    (取材自《汉书·成帝纪》、《汉书·哀帝纪》、《汉书·平帝纪》、《汉书·元后传》、《汉书·外戚传》、《汉书·王莽传》)

    100.王莽代汉

    王莽重为大司马、掌握朝政大权以后,立即把自己的亲信引居要位,这些人都在太皇太后面前吹捧王莽,王莽再回过头来提拔他们。举个例子,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暗示益州(今四川、云南一带部分地区)要塞外献白野雉,献来后,王莽报告太皇太后,以白野雉献于宗庙。于是,王莽的党羽们,便借这个祥瑞奏言太皇太后,说王莽功劳相当于过去的萧何、霍光,应该赐号安汉公,增加封邑三万户。王莽则故意推辞,把挂名的丞相孔光和自己的亲信王舜、甄丰、甄邯等推出来,说功劳是大家的,不能只加自己的官。这一来,经过反覆推辞,结果是王莽和他的亲信们一起加官晋爵。再以后,王莽知道太皇太后老了,嫌事事向她请示太烦人,便又暗示自己的亲信向太皇太后提出,委任官吏应由安汉公王莽审定,朝政小事也都可由王莽处理,太皇太后果然同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王莽处理朝政时连请示太皇太后的手续都省掉了。

    不久,王莽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九岁的汉平帝当皇后,这样,他的地位就更稳固了。立个小皇帝,由自己绝对控制朝政,这显然是吸收了霍光的教训。霍光立的汉宣帝,当皇帝前已经**,在社会上混过,见过世面,所以霍光活着时虽然也如芒刺在背,霍光一死就可利用手上的权力把霍家斩尽杀绝。历史教训显然使王莽变得聪明了。本来统治阶级掌权人物之间争权夺利,不是鱼死,便是网破,历史经验教训造就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一代比一代更高明、也更厉害。我们如果撇开皇帝非姓刘的做不可的封建正统观念,客观地观察其间的勾心斗角,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不久,亲信们又借着立皇后的机会,进一步上书,增加王莽的官衔为“宰衡太傅大司马”。所谓“宰衡”,是因为殷代的最大开国功臣伊尹官阿衡,周朝的最大功臣周公官太宰。宰衡,就是兼有周公、伊尹的功劳。汉代的萧何、霍光已经不足以比王莽了,要从历史上找更伟大的人物相类比。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政界,吹捧起一个人来,可以达到如何肉麻的地步,可以如何走向吹捧的顶峰,王莽真是个绝好的例子。

    王莽又奏太皇太后起明堂等建筑,为学者筑舍万区,网罗天下各种儒生及异能之士千人。这批人得着王莽的好处,自然大都为他歌功颂德。于是王莽的亲信们又一次建议,加王莽“九命之锡”。“锡”,通“赐”字,“九命之锡”简称“九锡”,就是皇帝赐给王莽九样东西: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虎贲、弓矢、铁钺、矩鬯(香酒)。这是古代皇帝赏赐给有特殊功劳的大臣或权臣的规矩。典出《公羊传·庄公元年》何休注。自从王莽养了一批文人,从古书中找出了这个宝贝,作为加强自己的地位的一种象征,此后凡是权臣要废皇帝而自立,“赐九锡”差不多已成为必经阶段和通例了。

    汉平帝永始五年病重。王莽作策书,请命于泰峙(泰山上祭天建筑),愿以自身代汉平帝去死。不过汉平帝还是死了。当时也有人认为,汉平帝此时已十四岁,渐渐懂事,王莽怕他成长后不利于自己弄权,用鸩酒将他毒死的。汉平帝自然无子,这一来,又得要再选个皇帝了。当时汉宣帝的曾孙一辈(和汉平帝同辈)封王的有五人,封侯的有四十八人。王莽嫌这些人年龄已长,不便控制,便说:“兄弟之间不便作为后代继承皇位。”于是,选了再下一代汉宣帝玄孙中最小的广戚侯刘婴,只有两岁。理由是:占卜下来刘婴最吉。

    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