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汉(15)(2/2)

帝,刘邦不得已,说:“诸君以为有利国家,我只好当皇帝。”于是即皇帝位,后来被称为汉高祖(前202——前195)。

    汉五年五月,汉高祖刘邦置酒于洛阳南宫,欢宴群臣。汉高祖说:“列侯诸将不要说假话,都说老实话。我为什么拥有天下,项羽何以失天下?”

    高起、王陵对答说:“陛下轻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以后随即封与得地之人,与天下同利。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计功,得地而无利,是项羽失天下之故!”

    汉高祖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在军中帐内定下计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家,安百姓,运送军粮,使粮道始终不断,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而我能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到底,这才是项羽最后败死的根本原因!”

    (取材自《史记·高祖本纪》)

    33.叔孙通定汉廷礼仪

    汉高祖刘邦为皇帝后,很不习惯于秦朝的一套复杂的朝廷礼仪,要求一切从简。这支部队本来就是农民起义军,原先就不懂王公贵族的那一套礼仪,所以群臣饮酒争功,吃醉了就大吵大闹,有时还要拔剑击柱。汉高祖看到这些情况,觉得很头痛。

    于是,跟随刘邦的儒生叔孙通提出:“儒生在打天下的时候作用不大,但是,天下太平了就起作用了。臣愿意到鲁地征召一批儒生来,和臣的弟子们共定朝廷礼仪。”汉高祖说:“不要弄得太难!”叔孙通说:“五帝的乐不同,三皇的礼不一样。礼是要根据时世人情来简化的。孔子说,夏、殷、周的礼相比较,掼益可知,就是指的,三代的礼并不相同。臣愿意采集古礼和秦礼综合起来制定当今朝仪。”汉高祖说:“可以试试看,要容易学的,估计我学得会的。”

    于是叔孙通便去鲁地征召有名的儒生三十余人。鲁地有两位儒生不肯行,对叔孙通说:“公已经跟随了差不多十个主子了(叔孙通曾为秦二世博士,后随项梁、楚怀王、项羽,后降刘邦)。都靠谄谀以取得富贵。如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你又要兴礼乐了。礼乐是要积德百年才能兴办的。我们不忍和你去做这些事情。你的行为不合古人之道。我们不去。你走吧!不要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儒啊,不懂得随着时代变化。”

    于是,叔孙通和所征召的三十名儒生一道西回长安,加上汉高祖周围的学者和叔孙通的弟子们,一共一百多人,在野外用绳子和树干定位,搞了一套比较简化的朝廷礼仪,练习了个把月功夫,然后请汉高祖去试着看一看,汉高祖去了,儒生们便照这个简化的朝礼向汉高祖行礼。汉高祖说:“这一套我还能行。”便叫群臣们都学这套礼节。

    到了汉七年,长乐宫建成,诸侯群臣都在十月份朝见皇帝。按照礼仪的规定,一清早,由谒者(官名,为皇帝传达命令的官),带着诸侯群臣按次序入殿门,大廷里有车骑和步兵守卫,排列着武器和旗帜。传令臣子晋见时,都喊“趋”,就是俯首快行之意。殿下两阶有郎中数百人护卫。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按次序排在西边,面朝东,文官丞相以下排在东边,面朝西。由大行(官名)执掌依次传话晋见之礼。于是皇帝的车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由谒者带着诸侯王以下一直到年俸六百石的官吏,以次奉贺。行礼时,诸侯王以下的百官莫不振恐肃敬。礼毕,再按礼法饮酒,侍坐在殿上的大臣们,都俯首低头,按尊卑次序为汉高祖祝寿,行觞九次,谒者传呼?“罢酒。”御史在旁执法,凡不合礼仪的都带下殿去。整个饮酒过程中,没有人敢喧哗失礼。于是,汉高祖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之贵啊!”于是任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建立朝仪不过是一个形式,但这却说明了,农民起义军一旦夺取全国政权或是部分地区政权后,它们的领袖就会转化成为地主阶级专政的代表人物。叔孙通制礼仪,是这种转化的确切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