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37)(2/2)

  (取材自《史记·秦本纪》)

    101.“无故之利必召祸”

    秦昭王(前306——前251)用范睢为相,派名将武安君白超出兵韩国,隔绝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省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大片地区,其治所在壶关,即今山西长治市北)和韩国本士的通道,想迫使上党郡降秦。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想出一个降赵的方案,想促使韩赵合力抗秦。于是,在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四年,冯亭派使者来见赵王说:“韩国已经守不住上党了,已割上党之地入于秦国。上党有城市邑十七,吏民之心都向往赵国,而不愿入于秦,愿大工接受上党为赵地。”

    赵孝成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告诉他,自己打算接受韩国的上党郡,听取他的意见。赵豹说:“圣人对无故之利反而看成是祸。”赵孝成王说:“上党人心向赵国,怎么能说是无故之利呢?”赵豹说:“上党本来为韩地,秦国利用蚕食的办法,把上党和韩国的联系割断了,目的就在于得到上党。现在眼看就要成功了,赵国却坐享其利,秦国能甘心吗?韩国反正是无力保有上党了,使其入于赵国,这不是嫁祸于赵国吗?而况秦强赵弱,岂能免祸?”赵孝成王说:“得城市邑十七是国之大利,不能轻易放弃。”

    赵孝成王又找平原君赵胜等人来商量,赵胜等人都主张接受上党。赵胜说:“即使派百万军队进攻,经年也未必得一城,如今一下子坐而得城市邑十七,岂能不受?”赵孝成王大喜,于是派平原君赵胜接受上党之地。赵胜通告上党守冯亭说:“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增加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

    冯亭得到赵国的通告,流着眼泪不肯见赵国使者赵胜,说:“我有三不义:为韩国守地,不能死守,一不义也;韩国国君命我以上党入于秦国,不听主令,二不义也;卖主地而食之,三不义也。我实在无面目见使者。”赵国于是发兵取上党,赵国名将廉颇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以为上党后援,封原韩国上党守冯亭为华阳君。

    秦国自然不甘心上党入赵,于是秦昭王派大将王齕攻取上党,廉颇率领的驻在长平的赵军,为了支援上党,和秦军接战。秦强赵弱,数战不胜,廉颇毕竟是有经验的老将,于是退守长平,坚壁以待秦军。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坚守不出。赵孝成王一看,已经到手的上党落于秦军之手,心中不甘,便下令廉颇进攻,廉颇知道敌我强弱悬殊,不执行赵王的命令,持重坚守不出。

    秦相范睢看出了赵王和廉颇之间的矛盾,于是派人用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说:“廉颇是打不过秦兵的,不久就要降秦了。秦军最怕的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原来,赵奢用兵过于廉颇,曾经大败过秦兵,但赵奢早死,他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喜欢谈兵法,但从来没有带过兵,根本没有实战经验。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赵奢也说不过他。不过赵奢生前一直认为,赵括如真的带兵打仗,必然失败,因为他把打仗看得太容易了。但是,此时赵孝成王正是对廉颇不满,一下子就中了秦国的反间之计,于是便用从未带兵打过仗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将行时,赵括的母亲上书赵孝成王反对用赵括,赵孝成王不听,而且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后,立即进攻秦军,收复上党。

    秦昭王一听说赵括真的代替了廉颇,十分高兴,于是秘密任命名将白起为上将军,原来攻赵的王齕为副将,重新部署兵力;又怕赵括慑于白起的威名,不敢出战,下令军中,有敢泄露白起为将者斩。赵括代廉颇后,果然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败,赵军追击。白起分派两支骑兵,一支把赵军拦腰切断,分赵军为二;一支断绝了赵军的粮道。赵军首尾不能相应,又缺粮,如是者四十多天,军心大乱。赵括无可奈何,只得亲自带了赵军的精锐部队与秦军展开肉搏战,在激战中为秦军射死。军中无主将,赵军四十万人全部投降白起。白起想,秦军已经快要拿下上党郡时,上党郡的吏民却不愿降秦而愿降赵,如今这四十万军队岂能为秦所用?如不尽杀这支军队,必为后患。于是把四十万投降的赵军全部活埋了,只放走了幼弱的赵军二百四十人回赵。赵括熟读兵法但却葬送赵国部队的故事,后人称之为: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