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先秦(17)(1/2)

    先秦(17)

    重耳再问赵衰,赵衰说:“《礼志》中说过:‘将要有请于人,必先做对人家有利的事。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没有施德于他人,而先求人为己所用,这是一种罪恶。’如今公子与秦结为婚姻,受其所好而亲爱之,听其所从而使其感激公子,这是求之不得的事,还有什么可以怀疑呢!”

    所有出谋画策者看法都一致,重耳于是下决心正式娶怀赢为妻。先让怀嬴先回到秦穆公身边,然后正式纳币迎娶,这就是说,重耳是把怀赢作为正妻娶回来的。这种迎娶之礼,超过了秦穆公原先的希望,秦穆公大喜。

    后来人们所说的“秦晋之好”,用以泛指美满的婚姻,其出处就在这里。不过,从这句成语的用法上,已经包括了秦、晋两国世为婚姻的意思在内,因此,过分追究其原始出处的本义,就反觉胶执了。

    过了几天,秦穆公专门设宴款待女婿重耳,并且保证支持重耳回晋国代替晋怀公执政。次年正月,秦穆公就派兵随重耳进军入晋。后来,重耳入晋执政成为晋文公,怀赢成为夫人,史称文赢。

    (取材自《史记·晋世家》、《史记·秦本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国语·晋语四》)

    48.追封介子推

    秦穆公派兵护送公子重耳入晋,到了秦、晋交界处的黄河,上船渡河时,追随重耳的主要谋臣狐偃,将玉璧交给重耳说:“臣跟随君周旋于天下,所犯的错误也够多了。臣自己心中对此都很清楚,何况君呢,请从此离开君。”重耳说:“回国以后,重耳如果不能与舅氏同心,请河伯(河神)考察我!”说完,将玉璧投入河中,表示自己的忠于盟誓。

    当时,自始至终追随重耳的介子推也在舟中,笑着说:“公子能回晋国,是上天之助。而狐偃却看成是自己的功劳,向公子提出要求,这实在不怕难为情。我不愿同这样的人一起列位二位于朝。”于是离开重耳的船,乘另一条船过河。过河之后,就隐居起来了。

    平心而论,狐偃作为重耳的主要谋臣,曾经在齐国做过将重耳灌醉了装上车那样的事,功劳既大,对重耳的冒犯也比较严重,而且估计这类冒犯重耳的事情次数也不会太少。重耳的身份是公子时,这种冒犯不打紧,重耳回国后成为国君,身份一变,一发火就是杀身之祸。所以狐偃用这样的方式提醒一下重耳,也是情有可原。不过介子推以乎奉行的是一种归功于天,功成身退的世界观,这是双方的世界观不一致,所以有此分歧。后世的隐士们往往推崇介子推,这是因为那些真心想成为隐士的人们,要借介子推的世界观来支持自己之故。

    重耳渡河后,起初晋军还和护送重耳回国的秦军互相对垒,后来,晋国大臣们,包括执掌兵权的将军们,纷纷表示支持重耳,很快形成一面倒局面。这是几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造成的:晋惠公、晋怀公父子不得人心;秦穆公在晋国臣民中有特殊威望;重耳一向有贤名;等等。于是,狐偃和秦、晋两国的大夫们在郇城(今山西临猗)共立盟誓,一致同意由重耳入主晋国。盟誓后,国内的重耳支持者马上杀了晋怀公。于是,重耳正式成为晋国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前636——前627)。

    晋国初定,晋文公论功行赏时,没有赏到已经隐居的介子推。介子推对他的母亲说:“晋献公一共生有九个儿子。如今活在世上的,只剩下当今的国君(重耳)了。惠公、怀公待人刻薄,国内国外没有人支持他们父子两个。既然天不绝晋,除当今国君外,还有什么人能够主持晋国国政呢?几位长期随从当今国君的人,部把国君复国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这未免太夸大了。偷窃他人的财宝,还被称为盗,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已力呢!如今下面冒功,上面赏奸,上下相欺,同这批人相处在一起,实在太难了。”成语“贪天之功”的出处就在介子推这段话里。不过乎心而论,介子推把晋文公的成功归之于天,这就成为命定论了。这种观点并不对。从前面的故事看,狐偃、赵衰等人,确实是非常努力、出的主意也恰到好处,说他们是贪天之功并不实事求是。但是,作为个人修养而言,在此后的长期中国封建社会中,介子推式的谦虚、不肯居功自傲的修养,又因为它不但自谦、且有利于免祸,而成为一种公认为比较高的道德修养,为人们所景仰。这是个很复杂而值得探讨的问题。

    介子推的母亲对介子推说:“不如你自己去见国君把这些话说一说,不然的话,将来你死后这些怨言就永远没有机会讲了。”介子推说:“尤而效之,罪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