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十八章(12)(1/2)

    第十八章(12)

    剪不断,理还乱,想救人,却把刘文静彻底推向了深渊。年轻气盛的李世民并不知道,此时父亲李渊最忌讳的就是结党,最担心的就是篡位,而李世民与刘文静偏偏有了密切交往的迹象,假以时日,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证明,李渊的担忧不无理由,在他执政的九年里,三个儿子斗得一塌糊涂,最终以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告终,而他本人在武德二年的担忧也终于变成了现实。试想,如果刘文静一直留在李世民的身边辅佐,或许李渊根本就坐不到武德九年,以刘文静的智谋和果断,玄武门之变或许将提前发生!

    李渊猜忌,裴寂落井下石,李世民单方力挺,三方较力的结果将起兵功臣刘文静送上了断头台。武德二年九月六日,李渊听从朋友裴寂的劝告诛杀刘文静、刘文起,此时距离晋阳起兵仅仅过去两年,距离大唐建国仅仅一年,距离李渊诏令特恕刘文静二死也仅仅一年!

    文静临刑,抚膺叹曰:“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时年五十叮

    两年前,落魄县令刘文静说动李渊直取大兴,席卷天下;一年前,李渊诏令特恕李世民、裴寂、刘文静三人两次死罪,也就是说在李渊手下,这三个人可以免死两次,相当于有三条命。然而君王心,似海深,看似一言九鼎,实际上人家始终保留着最终解释权,只要皇帝保留着最终解释权,那么免二死就只是一句空洞的广告词,不能看广告,得看疗效!

    李世民怎么也不会想到,父亲会如此绝情地处死起兵功臣刘文静,直到他自己当了皇帝,他才明白,原来有些事情对于皇帝而言是情非得已。与父亲处死刘文静相同,李世民也在日后处死了玄武门守将李君羡,同样没有正当理由,但在他们的心中,理由同样冠冕堂皇:江山永固,社稷永存!

    刘文静走了,李世民失掉了早期的智囊。倘使刘文静一直挺到贞观年间,或许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就要黯然失色很多,只可惜刘文静光芒露得太早,没有机会与盟友李世民一起开创贞观长歌。

    在刘文静的身后,李世民在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大唐欠刘文静的都要如数奉还!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李渊被逼退位为太上皇;

    贞观三年,李世民借故免除裴寂所有官职,遣回蒲州(山西永济)居住,后念其开国起兵有功召回长安任用,而裴寂却没来得及上任就于家中病逝,年六十。

    同一年,李世民追复刘文静官爵,以子刘树义袭封鲁国公,许尚公主。此时距离刘文静被诛杀已经过去十年。(遗憾的是,刘树义后与其兄树艺怨其父被戮,又谋反,伏诛。)

    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