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七章 放逐(2/2)

。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因为司马迁写《史记》时并没参考到《竹书纪年》,所以其说可能为谬;但《竹书纪年》又实在只是一家之说。近代大学者认同《史记》说法的有吕思勉,认同《竹书纪年》说法的有顾颉刚。

    缜密的考据实非本文风格。我们以《史记》为准,继续读下去。只要活着,岂不都要继续?爱情,生活,以及写作。

    太甲的经历很能体现出一个少年的成长轨迹,从叛逆、不计一切到后来的温顺、小心翼翼。

    我们因此而成熟,或者沧桑。就像正活在这个时代的80后。

    太甲返回后,一心修政,德惠远播,成汤之业复兴。

    太甲崩后,其子沃丁立。不久后,伊尹卒。

    《论语》曰:大贤唯有伊尹。《孟子》曰: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

    诡秘难测,间谍之王,忠心耿耿,辅国开邦。伊尹,圣贤之谓也。老丝曰。

    沃丁对伊尹之子伊陟道:朕终不负先帝诺汝父之遗命。

    因为,在前章中曾道,“汤拊掌大笑道:此三事全赖夫子成之,功成,当以天下让”。把天下让给他当然是不可能,不过沃丁有自己的变通之法。

    他将伊尹以天子之礼下葬。传说彼时,大雾曾漫天三日。

    有些承诺,你不死,就不能兑现。

    沃丁崩后,传四世到了太戊。此时,商已呈现衰败之势。

    大概祭祀起了作用,上天不忍其过早颠覆,所以,又给了商的帝王一个善意的警告。

    太戊正一脸惊骇地站在大殿上。往常,他都该是坐在龙椅上,百官朝拜,然后各自奏禀,议以国事。

    更惊骇的是,每个大臣也都眼珠滴溜溜圆地站在大殿上。往常,他们都该是低着头撅着**在等待帝王的训话。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了一株植物上。这株植物是棵桑树。

    见到桑树当然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不该在这里见到。

    青石条排布的结实的平地,上面再覆上厚厚的绒毯,前一秒一切正常,后一秒突然冒出棵桑树。这如果不是诡异,那一定是变异。

    但更奇怪的还在后头。

    在众人的围观之下,桑树突然开始暴长起来,无数双眼睛就这样看着它向上猛蹿,不到一天,竟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大树,上面还结满了桑葚。大殿屋顶若不高,怕早戳出个窟粒

    不过,并没有人爬上树去摘桑葚吃。在官场上混的,没一个是傻子。

    所有人都在等着一个人的动静。

    一个年轻人。

    年轻人对面毕恭毕敬站着另一个人。

    一个老头子。

    年轻人自然是太戊,老头子是伊陟。

    太戊忧虑地问道:妖桑生于庭,必主不祥,老伯为四朝元老,可有何策破之?

    伊陟顿了下,他确实见多识多,可越见多识广不知道的事情越多。这种话爱因斯坦好像也说过。

    伊陟立刻灵光一闪,想出一番答辞来。官员远比外交家灵活,他们编出的借口往往是匪夷所思的经典,如俯卧撑。

    伊陟道:臣闻鸦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

    这话四岳当年最爱讲,因为是标准答案。

    太戊却是个受传统教育迫害很深的人。他最喜欢听的也就是标准答案,就像现在的孩子最不喜欢背的是历史教科书一样。

    从此后太戊摈弃一切不良嗜好,专心扑在工作上,商朝复振兴大治。

    太戊崩,再传十世,至盘庚。此际,帝业复衰,盘庚决心光复之。

    他是通过一个提案来实现的,这个提案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迁都。

    这个提案想不激怒全国人民是不可能的,因为,盘庚的前辈们为此作下的孽太多。

    这些前辈政绩没做出多少,但都惊人的有一个共同癖好,那就是,迁都。

    国都是随便迁的吗?先不说百姓的流离失所,光白花花的银子要扔进去多少?这些银子那里出?国库。国库的钱哪来的?还不是从百姓头上搜刮来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史载:盘庚之前,国都“乃五迁,无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