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章 接位(1)(1/2)

    第四章 接位(1)

    伯益回家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皋陶。皋陶笑笑,这些政治的小把戏怎能瞒得过他这根老油条。

    他决定刁难下禹。不为什么,他只是有些不服气而已。或者说,咽不下这口气。

    皋陶不一般,绝对不一般。

    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一年仅十九岁的川籍青年参加礼部进士考试,当场挥就六百余字,一气呵成,铿锵有力。其中就引典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对皋陶溢美之至。此文后被主考官定为天下第一。

    这位青年叫苏轼。

    这个主考官叫欧阳修。

    这篇文章叫《刑赏忠厚之至论》,收于《古文观止》。

    不过,后来放榜时,因为暗箱运作,苏轼被屈为第叮

    不过,这个典故是苏轼杜撰的。

    真实情况是,皋陶的执政能力和苏轼的杜撰一样厉害。

    所以,伟人制造的山寨一定是伟大的山寨,甚至和正版不辨真假。

    不久,皋陶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

    一天,舜单独召见了禹和皋陶,本只是想闲聊,没想到却聊得火星直冒。

    舜先呵呵地问皋陶:爱卿执法威行天下,不知对朕有何谏议?

    皋陶回道:以道行之,天下无事不成。

    禹嘿嘿一笑,插嘴道:敢问皋陶先生,何为道?

    皋陶等的就是禹的搭腔,便继续道:修身,任贤,明礼仪之纲序,即为道。

    禹想了下,点点头。

    皋陶继续道:简而言之,无外乎能知人,能安民。

    禹忍不住赞道:甚妙。知人则野无贤士之遗,安民则国无流离之氓。此二者行,天下何为不治?

    皋陶看了眼禹道:这只是纲领之法。若要知人,则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