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禅堂夜话 > 第五讲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第五讲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1/2)

    第五讲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2005年11月20日)

    昨天我讲了善恶的因果报应。善恶以什么为标准?佛说的戒律就是世出世间善恶的基本准则。因果是规律,戒律是善恶的标准。如何判断善和恶,以戒律为前提。善恶的判断有一个基本精神:一切使众生受到伤害,引起烦恼的事情,就是恶业;一切令众生欢喜、有利益的事就是善业。从善恶的基本精神来判断,有利于现世后世的行为就是善,不利于现世后世的行为就是恶。戒律的基本精神是止恶行善,既有利于当生当世的行为清净、善法增长,更有利于后世得生善处,获得解脱,这就是善法,反此就是恶法。符合这一精神就是持戒,不符合这一精神就是犯戒。

    戒律有通戒和别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叫做七佛通戒。过去的人善根清净,一闻千悟,说止恶就止恶,说行善就行善,说自净其意马上就心地清净,用不着许多具体条文,有这几句话就足够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的最初十二年中也没有制戒,也是以七佛通戒作为佛弟子言行的基本准则。这就是所谓的通戒。

    别戒,首先它是一条条的具体规定,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所以是别;针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戒律,所以是别。比如说,佛为在家男女居士制定在家五戒;为沙弥、沙弥尼制定沙弥十戒;为比丘、比丘尼制定了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菩萨戒分为仅为在家菩萨受的六重二十八轻戒,通于在家、出家菩萨受的《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等等。这些都是别戒。别者,依身份不同、依具体内容不同,各别各别守持,各别各别有开遮持犯。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规定什么应作、什么不应作。

    更加扼要的是菩萨的三聚净戒,它把一切的戒律统摄无遗,同时也把一切善法包括无遗。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是把戒律的具体条文浓缩到很少的文字里面,让我们在守持的时候,能够根据这三大原则来判断我们在生活中每一件事是否符合善法,是否符合戒律的要求,是否符合利益一切有情的根本精神。

    在修菩萨行时,并不是说这十重四十八轻戒就能把所有应作不应作的事情都包括进来。相反地,这三聚净戒,可以运用在一切时一切处,可以把戒律上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进去,也可以把戒律上没有讲到的内容涵括其中。所以三聚净戒是最高的戒律,是修菩萨行的人最高的觉悟和慈悲心的体现。根据三聚净戒来落实修行,落实止恶行善的根本精神,就能处处符合因果原则,符合因果规律。在深信因果前提下,要用精进持戒来保证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因果规律,顺于善法,顺于解脱。符合因果严持戒律,就能顺解脱。反此就不顺解脱,就是顺于生死。人生的去向两条路:逆生死就顺解脱,逆解脱就顺生死。生死与解脱就是我们学佛人每时每刻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