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番外篇(3)(2/2)

这件事的,就派人来问了:“您看你也不是周人,还一口咬定自己不是外地人,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客人清了清嗓子,缓缓地说:“俺在年幼的时候就熟读《诗经》,那里面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没有哪个地方不是周王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人不是周王的臣民),既然周君是天下的君主,那么我就是天子之臣,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所以啊,我当然要说自己是主人了。”这段话滴水不漏,马屁拍得不动声色,很是精彩。

    周君听了,便下令把他释放出来。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重大的政治意义,既不是兵戎相见,也不是说客游说,但是为什么会入选《战国策?东周策》呢?

    我想原因是这样的:

    一句口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客人是通过它自救的,周君是用它来告诉那些诸侯国的国君:你看一个普通百姓都知道这个道理,你们多少也得给我点面子不是?

    一种语录。《诗经》在当时的地位很高的。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会很准确地说话。春秋战国的时候,很多社交的场合人们都用《诗经》里的话来谈论事情,或者以一句诗作为谈话的开头,那时候也没有更多的八卦新闻、娱乐播报,只好谈一下大家都知道的《诗经》,来点高雅的话题,就跟现在人见了面问:“你吃了么?你离了么?你被套了么?”是一个道理的,一样一样的。

    一次诡辩。我翻了好半天俺们大学的课本《逻辑学》,就是找不出这个推理究竟是什么错误,因为这位客人的前提条件已经不成立了:周君并不是天下所有人的君主,所以客人就不是他的臣子,那么也就不是周国的主人。不过那时候可真让人羡慕啊,可以说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没有暂住证,没有万恶的户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