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文学 第三章(2)(2/2)

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影响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人们不得不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的人们开始对科学和秩序的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很多人感觉人成了社会秩序的奴隶和牺牲品,置于“秩序”的控制下,任何一种越轨和反抗,都将导致毁灭性的悲剧。人物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人生成了一场悲剧性的闹剧。人丧失了智性情感,不再高雅伟岸,温柔美丽,而变得猥琐渺小,华稽可笑。文学创作受到这样的思潮的影响,也开始酝酿着新的变化。

    形成过程

    1964年起,英国著名小说评论刊物《现代文学评论》上发表了戴维?洛奇的《康拉德的胜利与暴风雨》,随后,他的评论文章就不断出现了。步入70年代之后,洛奇相继撰写、编辑了《十字路口的小说家》《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洛奇把后现代主义创作中的表现方法,归纳为6条原则:即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冲实背离)、变更(对同一文本中叙述的事,可以更换不同的可能性,变更内容、情节)、断裂(作品叙述前后丧失必然性,没有因果关系)、随意(文本的随意组合,如可以任意拆装组合的“活页小说”等)、过度(有意识过度夸张性地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短路(情节内容在发展进程中突然中断,使读者对文本一时无法进行阐释与解析)。很快,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开始被广泛接受。

    主要观点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

    对时代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战后的欧美文学领域长期占有一席之地,其文学理念、思维方式已溶入很多作家的文学创作之中。直到今天,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元素还出现在文学创作中,这些作家作品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构建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扩大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