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紧压茶(2)(2/2)

茶在夏季采割成熟茶树枝梢,经晒干作为毛茶。加工程序主要包括毛茶整理、炒制筑包、烧包与凉包。毛茶整理时先剔除不合标准的粗枝老梗、腐烂枝梗和杂质等,再铡成2.5cm~3.5cm长,然后筛分,拼成筛面茶和末子茶。

    筛面茶经温度105℃~107℃的蒸汽蒸热6分~7分钟,叶梗柔软,即下蒸沤堆。沤堆时将末茶(未蒸)和蒸过的筛面茶间隔分层拍紧堆实,经过1天~2天,至叶变油褐色,有老茶香为适度。

    炒制筑包是按标准重量计算称取沤堆叶,分九次炒茶,锅温300℃,边炒边加入事先熬制的茶汁500克~700克,约1分多钟,当锅内冒出浓厚白烟,叶温达80℃~90℃、含水量21%~23%左右时起锅。趁热将炒茶逐次装入固定在筑包机木模内的篾包内,筑紧实,然后将篾包卷口收紧,四角锤平,压上压板。再用小竹钉6个,大竹钉13个端直钉下,而后将包口钉牢,刷上商标,即可进行烧包和凉包。

    烧包是将茶包趁热重叠堆放,每两天翻包一次,4天~6天后再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凉包、自然干燥。凉包时间20天~30天即可。成品茶含水16%~20%。

    方包茶的规格是蔑包方正,四角稍紧。每包重35公斤,长方形,大小规格为66厘米×50厘米×32厘米,含梗量60%。方包茶色泽黄褐,稍带烟焦气,滋味醇和,汤色红黄,叶底黄褐。主销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以松潘为中心,并转销甘肃、青海、西藏等毗邻地区。

    砖茶

    藏民之珍品

    以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成的块状茶蒸压茶,俗称“砖茶”。它是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茶。

    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827~836年),风靡于清末,是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北少数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人民所喜爱。

    砖茶是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发酵和发花工艺产生冠突曲霉,其汤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气纯正,独具菌花香。长期饮用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促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

    《唐史》中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我国边疆的少数民族也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由于他们食用肉、奶食品较多,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因此,历年来我国生产的砖茶都是以边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