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绿茶 第四章(6)(2/2)

整一致。精湛的工艺技术是石亭绿品质形成的保证。主要的工艺有轻萎凋、杀青、初揉、复炒、复揉 惓础⒆愀善叩拦ば颉

    近年来,莲花峰下茶园已发展至几十个山头,栽培愈加精细,茶树也略加分类,本地茶树品种有白石莲、石观音、红梅品、瓜子叶等。道光之后,石亭大兴,产量骤增,并以南边的诗山、金淘、码头为集散地,经由厦门远销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地。

    天目青顶茶

    袅袅云雾万里香

    “天目高高八百寻,九曲盘旋面面峰。”在浙江西北部的临安北境,有东、西二峰,巍然耸峙,海拔均为1500米。峰顶各有一池,池水清澈如镜,形如双目,故名“天目”。这里树如华盖,云涛茫茫,孤崖摩空,瀑流如虹,成就了天目青顶茶生长的自然环境。于是,历代茶客称赞天目山茶好水亦好,有“东坑茶西坑水”的美称。又因其常年云雾缭绕,亦称天目青顶为“天目云雾茶”。

    天目山区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的古老茶区之一,在唐代已很著名。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所列的产茶区,就有“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的记述。陆羽当年曾在此小住并采制香茗。唐代皇甫曾写下一首《送陆鸿渐天目采茶》诗:“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诗人表达了他对陆羽泉边野炊、闲适自得、野趣横生的采茶生活的羡慕。

    诗僧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中也写道:“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此诗是诗僧皎然与好友陆迅、元晟在天目山饮茶写下的茶诗。它形象地描绘了天目山茶的采摘、焙制、烹煮和品鉴的过程,表达了他对元晟居天目、品泉饮茗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天目青项采摘时间较晚。按采摘时间、标准和焙制方法不同,分为顶谷、雨前、梅尖、梅白、小春五等。顶谷、雨前属春茶,称“青顶”,茶芽最幼嫩纤细,色绿味美。梅尖、梅白称“毛峰”;小春则属高级绿茶。该茶采摘要求甚高,一般均要求在晴天上午茶树上露水收干后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即“雀舌”状。制作分为鲜叶摊放、杀青、摊凉、揉捻、炒二青和烘干六道工序。所用炒茶用具极为洁净,制茶燃料均用干燥的树枝,不用硬柴和枝叶,防止火温过高或过低。杀青用竹筷在锅中翻炒,炒得透;揉捻方法也甚特殊,放在粗麻布上轻轻搓揉,茶汁不得揉出。搓揉后再经初炒和烘干。

    在明代的时候,有茶人著书将天目青顶茶与龙井茶等六个茶品种同列为佳品。据明万历年间的《明安县志》记载:“云雾茶出天目,各乡俱产,唯天目山者最佳。”后因战乱,制茶方法一度失传。20世纪80年代,经当地政府的努力,天目青顶茶制作成功,得以重新扬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