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山东菜(7)(2/2)

足的样子。主人回去告与家人,大家放心地吃光了河豚。后来出门,经过街口又遇到乞丐,乞丐问主人是否吃过,主人说吃过了。乞丐听罢,从身后端出一碗河豚汤来,从容地吃起来。

    类似的故事中国也有许多。大概河豚美味人皆愿尝,而河豚之毒人皆畏惧,吃的时候犹豫不决,神色紧张,令人发噱吧。这时倒是美食家往往能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历史上就有“苏轼拼死吃河豚”的故事。一次,苏轼的朋友得到一条河豚,仔细洗净,精心烹制后,请来苏轼品尝。朋友因是初次制作,家人不敢先食,都躲在屏风后,希望能听到美食家苏轼的评价。河豚端上桌,苏轼二话不说拿起筷子大吃起来,室内惟闻咀嚼之声,过了好久,大家心怀失望正欲退下,只听苏轼长吟一声:“也值一死了!”苏轼为吃河豚甘以生命冒险,成为后来食客的榜样。

    河豚早在《山海经》中即已见载,被称为“赤鲑”;明代《江阴县志》:“河豚鱼,一名鲑,立春出于江中,盛于二月。无颊无鳞,口目能开及作声,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李时珍解释:“豚,言其味美也。”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河豚有毒是因为“含太阳火气而生者”。对河豚的烹制方法,古人的态度可谓慎之又慎,禁忌颇多。吃河豚必须制酱,所用黄豆必须颗颗纯黄,若豆色不纯,酱烧河豚食后必死;烹煮河豚时房屋要打扫干净,揭锅盖时还需在锅上方张伞遮挡烟灰,万一烟尘落入,食之必死;又烹河豚必须烧透,不透,食之亦必死。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如此胆战心惊吃一回,能不印象深刻吗?所以古人食河豚之诗句亦多。“如刀江鲚白盈尺,不独河豚天下稀”,“河豚羹**,江鲚会银丝”,便是人们从餐桌之生死场回来后的溢美之词。苏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更写出了对河豚的垂涎之意。

    今人制作河豚虽摈弃了迷信的做法,但一样有严格的操作规程。首先选料要新鲜,色泽鲜艳无异味、皮外无黏液者为可用,**者不可食;其次,取出内脏后,要剥皮,去鱼鳃,切开脑骨,洗净血筋,血水也需控干净,眼、肝、籽、肠等弃之不要后深埋于地下,洗具要严格消毒。烹饪要先入鱼白,后依次下皮、骨、肉,以大火和中火烧煮四十余分钟方可。

    吃河豚还是吃由有经验厨师烹制的为好,经营河豚的酒店有个规矩,上菜之前,厨师或店主要先行试尝,以示无毒,好使食客放心食用。不然,菜端上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各个提心吊胆,几时才能下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