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墙壁上的图书馆(1/2)

    墙壁上的图书馆

    ——华丽的敦煌莫高窟壁画

    名  称:莫高窟壁画,

    创作年代:公元4世纪—公元10世纪

    类  别:石窟壁画。石窟是依山开凿的佛教建筑物,绘制在石窟墙壁上或顶部

    的图案,称为石窟壁画。

    流失时间:1914—1925年

    收 藏 地:中国流失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较多,现大多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

    博物馆以及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

    流失原因:20世纪初期,由于当时政府监管不力,国外大量打着“考古”名义的

    文化强盗对我国敦煌莫高窟壁画进行大肆盗取。

    曲折经历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因建造在莫高山上而得名。它位于甘肃省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的和尚,特杖西行,来到莫高山下。正值夏日的傍晚,落日悬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晚霞映红了西天。抬头仰望,乐和尚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巍峨的三危山上,金光闪闪,状若千佛。这个夕阳映照的沙漠奇景,深深地震慑了乐和尚,于是他认定这就是他风餐露宿所要寻找的佛教圣地。于是乐和尚在此安营扎寨,到处募捐,修建了第一个洞窟。不久,一个名叫法良的禅师到此修行,在乐的洞窟旁开凿了第二个洞窟。以后人们陆续修建,从十六国一直到元朝,延续了十个朝代1500多年,先后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这些洞窟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莫高山的崖壁上,上下五层,长达好几公里。

    历代的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在莫高窟里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莫高窟壁画在艺术上的巅峰时代出现在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敦煌落入吐蕃手中,发展缓慢。宋朝时期,敦煌归西夏统治;到了元朝,敦煌重新划入中央政府管辖。西夏和元朝的统治者都信奉佛教,莫高窟壁画的艺术水平在这几百年间虽不再处于鼎盛时期,但还是有一定的发展。明朝建立以后,敦煌已经被废弃在国门之外了。直到清代康熙后期,清王朝才逐渐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但清朝对莫高窟的保护和发展,并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莫高窟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一个四处漂泊的王姓道士在窟南区北段住了下来。但王道士只是把莫高窟看作一个供他居住的场所,看到洞窟里面无人管护,一片残破,就开始清除莫高窟内沉积的风沙。洞窟里的壁画此时早已被风沙侵蚀得失去了光彩,王道士对这里进行了修缮。他用石灰把自己所住的16号窟内的墙壁刷了一遍又一遍,直到里面呈现出刺眼的白色为止。这是敦煌壁画遭受的第一次劫难,也是最莫名其妙的一次。

    莫高窟壁画再遭劫难源于藏经洞的发现。1900年,王道士在莫高窟里发现了藏经洞。藏经洞内大量敦煌遗书的重新发现,致使世界各国的所谓“探险家”闻讯蜂拥而至,用哄诱欺诈的手段,以区区几百两银子,从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手中骗走了数万件价值连城的敦煌文物。1914年至1915年,俄国人奥登堡率考察队来到莫高窟,此时的敦煌遗书已经被运往北京,奥登堡花了很大功夫从当地人手中收集了3000多卷经书后还不过瘾,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敦煌壁画上。他拍摄了大量的壁画照片,然后用斧头剥落了第263窟的将近500幅壁画。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俄军匪兵逃到这里,被督军杨增新缴械后拘留在洞窟里。俄匪在里面盘锅做饭,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甚至无聊地把部队番号和姓名刻写在壁画上,致使大批壁画被烟熏火燎所毁坏。

    当敦煌遗书的价值在国外被认知时,引起了另一位“强盗考古学家”华尔纳的注意。华尔纳是哈佛的教授,对中国文物觊觎已久。看到斯坦因的《西域考古图记》后,他开始对敦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亲自去实地考古发掘,满足自己对中国文物的贪欲。

    1923年,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组成了以华尔纳为队长,宾夕法尼亚博物馆的霍拉斯·翟荫为队员的第一支考察队,开始了以去甘肃敦煌考古为主要目的中国之行。1923年7月,华尔纳一行来到中国,打着考古的旗号,从北京出发,途径洛阳、西安,一路上挖掘了无数中国古墓,盗取了驶清的奇珍异宝,于1924年1月21日到达敦煌。

    华尔纳的到来使敦煌壁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华尔顿到达敦煌的时候,藏经洞里的经书已经没有了,他把目标转移到壁画上。华尔纳被眼前这座沙漠中的伟大艺术画廊震惊了——14世纪前的画工们留下的精美绝伦的人物画象,只有很少几个西方探险家曾经看见过的飞天,深深的震撼了华尔纳,他心里暗暗惊呼:“这正是我心中惦念的神佛,它们确实存在着!”

    他一个洞挨着一个洞地观看,很快另一种情绪又支配了他。正如他给自己妻子写的信中所说:“我就是折颈而死,也要带回一些壁画……它的末日就在眼前了。”华尔纳决定剥取壁画,在动身来中国之前,他曾到专门研究意大利壁画技巧的哈佛大学助教丹尼尔·汤姆生那里学习喷胶技术,带有一种能够使壁画分离的特殊化学溶液。敦煌壁画绘制时在墙壁上刷了一层掺有草灰的泥,厚约二三厘米,只要先把固定颜料的无色药液涂在墙上,片刻之后,再把经褂热的胶水状底基涂到壁画上,就可剥离壁画。

    当时敦煌正值隆冬,洞窟内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固定剂溶液还没有渗透到墙皮里面就已经结成了固体,加热到沸腾的胶水却几乎无法在它凝固之前涂到垂直的墙面上。华尔纳做了很多实验,毁坏了数十幅壁画后,最后采取叫人举着上面放着加热胶水的火盆,自己蘸着胶水往壁画上涂刷的办法剥离壁画。经过整整5天的盗剥,他终于较完整地剥下了第139、141、144、145号洞中精美的唐代壁画12幅,其中包括《张骞西域迎金佛》图,加上被他损坏的部分,华尔纳一共盗取了26方,共有32006平方厘米的壁画。

    1925年春,华尔纳带着他所谓“侦察之旅”中劫获的珍宝凯旋而归,轰动了整个美国,华尔纳也一夜之间成了全美知名的探险家、考古家。接着他受命组建第二次福格中国考察队。5月中旬,考察队到达敦煌。华尔纳第一次考察的破坏行为已使当地老百姓十分气愤,他们特意组织了一队人马专门监视考察团的行动。美国考察队在莫高窟参观时间被规定不得超过两个星期,而且还有军警的“保护”,华尔纳想剥离壁画的企图遂化为泡影,甚至连拍摄壁画也因窟内禁用闪光灯而变得不可能。在如此严密的监视下,考察团一行在参观了3天壁画(5月21-23日)后草草结束了考察活动,于24日匆匆离开敦煌向东折回了西安。

    此后的莫高窟壁画虽然一直在当地老百姓的保护下没有遭受到太大的硬伤害。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誉为“敦煌艺术保护神”的常书鸿从国外来到敦煌并在异常艰苦条件下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对年久失修的莫高窟进行了清理保护。

    1963年国务院拨款对残破不堪的洞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和维修,使这座古老石窟的外貌焕然一新。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动人的光彩。

    国宝内涵

    敦煌石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至今有1600余年历史,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如今,当年乐樽和尚开凿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出来,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后人把前人绘制的壁画用泥土覆盖,再画上新的壁画,使相当多的洞窟内形成了抒壁画的奇观。莫高窟历经上千年风沙侵蚀仍然保存着数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45000平方米的壁画,如果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