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六章(4)(1/2)

    第六章(4)

    4. 大统驭遏制战略与跳岛策略

    美国号航母已经启航了,其它的障碍已经一一被踏平,从柏林墙倒塌开始,东德、东欧诸国、原前苏联外围的加盟国、巴尔干地区、阿富汗、伊拉克等都已经成了美国的藩属国,现在只剩下两大礁石还在阻碍美国到达最后的目的地,这两块礁石就是伊朗和朝鲜,而最后的矛头指向就是美国真正要遏制的几个目标。

    其实,美国自冷战结束后就确立了五大目标:1. 继续弱化俄罗斯;2. 阻滞中国的发展,尽量维持一个大而弱的中国,至于谁掌权无所谓;3. 尽量控制日本,保持日本在美国的轨道内运行;4. 全面打击伊斯兰势力,控制从埃及到阿富汗这一广泛区域;5. 与欧盟展开竞争,压缩欧洲的利益空间,尽量拖延欧洲重新崛起的速度。

    其中,对中国而言,除中国北方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外,美国基本已经完成了合围中国的战略目的。现在只差伊朗和朝鲜了,美国针对朝鲜的计划早就开始了,在其它地区问题一一解决后,美国必将专心对付朝鲜和伊朗。可以预测,美国不会诚心执行什么六方会谈的协议,而是利用它保持对朝鲜的信息传递和压力。美国认为朝鲜经济如果没有外援就会全面崩溃,朝鲜政权要么进行全面改革,要么发生政变,别无它途,美国当然不想像打伊拉克那样大举用兵,但会一步步收紧套在朝鲜脖子上的绳索,必要时可能会进行一些局部小规模战争。

    在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场,美国在取得中途岛海战胜利后就进入了战略反攻。在人类历史上,每当帝国的战争进入到具有战略意义的反攻之后,往往是对政治利益的考虑大于对军事利益的考虑。如果从军事学考虑,美国可以在取得太平洋战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之后,采取直取台湾,然后直接进攻日本本土的战略,这可以大大缩短战争时间,同时也是最便捷的进攻模式。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大量的士兵死亡,也可以节约大量的金钱。但美国是采取一种被称为跳岛战略的方式,为什么?很显然,美国要用这种方式逐一取得对东南亚各国的战后控制权,这种利益远远大于战争的直接损失。当然,并不需要进行每一寸土地的角逐,而是采取跳跃式的方法就可以,这样既可以达到占领整个东南亚的政治目的,也可以避免过多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因为在东南亚这片群岛之地,日本在丧失海空控制权后,就无法把部署在岛上的军队根据情况转移,而驻岛部队在没有船只的情况下也无法自行活动,也就对美军没什么威胁,这让日本人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由于美国具有强大的实力,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因而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进攻战略,而日本则只能被动地承受美国自主安排进攻战略的锋芒。

    同样,现在美国又一次处在非常有利的扩张时期,即第四次扩张。第一次为美国南北战争后期,如同秦帝国一样,携内战余威而威震四海——在美洲大陆确立门罗主义;第二次为美西战争时期;第三次为一战和二战时期;而现在就是美国在赢得冷战胜利之后的第四次扩张时期。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既是处在美国领导的第六代军事革命的时期,也是处在一个新罗马帝国建立时期——即从政治上讲,与古罗马帝国达到鼎盛之时一样,没有强大的对手了,只是一直存在各种隐性威胁而已,如北面的游牧民族和中亚的伊斯兰国家对帝国的威胁,以及各个属地的反抗活动等。美国一直梦寐以求的就是重建罗马帝国那样的辉煌,这其实就是美国21世纪的新政治目标。

    美国现在就如同一个雕刻家,他努力把世界雕刻成一个新罗马世界。他最有力的工具就是美国的军事力量,从美**事力量的调整就可以清晰地诠释美国的这种司马昭之心。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一篇文章对此作了很明白无误的说明:在美国失去明显的敌对强国之后,美国就应该根据雕刻的需要而调整军队,即“我们必须把国防规划由过去 ‘以威慑为基础’的模式转向今后一种 ‘以能力为基础’的模式。”表面上看,美国是在调整军事部署以防备类似“9·11”事件一类的恐怖袭击,实际上谁都知道这不过是美国又一次扩张的借口而已。在人类历史上,知识与技术时刻都在进步,但谋略的变化则一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所谓的“9·11”事件、“缅因号事件”和珍珠港事件并无二致。

    历数美国各时期的战略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前进的轨迹:杜鲁门时期的遏制战略、里根时期的有限推回战略、现在的先发制人战略——这倒是很符合美国人做事简单、现实和富有效率的特点。而在地域控制战略中,美国则又明显地再一次上演了跳岛战略的精彩表演:从中国到意大利这个广阔的欧亚大陆范围内,每隔一段距离打下一根桩——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土耳其、南联盟。这样无论是欧洲的心腹地带——巴尔干半岛还是世界的腹地中亚地区就都控制在华盛顿—伦敦手中。

    这实际上是国际关系体系又一次大调整的时期,即从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巴黎—华盛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