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二章(2)(1/2)

    第二章(2)

    2. 决定亚洲的内因

    ● 中国:传统的东亚大国

    《参考消息》曾登载了一篇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于2005年4月23号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所作的演讲。其中李光耀提到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的观点:“中国崛起”的说法是不恰当的,比较准确的说法应是“重新崛起”,因为中国一直是东亚地区的大国。从技术上和经济上来说,中国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只不过在过去的500年里,欧洲和美国超过了中国。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在1820年的时候,也就是在工业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亚洲经济占世界总产值的3/5。①

    中国在东亚的传统地位并不需要多说,无论世界历史还是亚洲历史,失去了对中国的论述也就失去了对亚洲的论述,可以说东亚的命运是和中国连在一起的,中国受到内乱或者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则整个东亚都将蒙受损失,而中国强盛则整个亚洲都会享受到中国带来的利益。

    中国在东亚的核心地位自秦统一中国直至鸦片战争,历时两千多年。只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自身陷入到迷茫当中。但即使从1840年算起,至2050年中国重新崛起,也仅仅是中断了200年,无论是世界还是亚洲对中国在亚洲的历史地位并不陌生,对中国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崛起的能力也没有多少怀疑,只是对中国重新崛起后如何运用它的力量以及是否会对过去令中国受辱的国家采取报复而心存猜疑罢了。

    ●日本:菊花与武士道

    日本是一个独特的国家。

    日本社会普遍接受佛教,但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取其“精髓”,不可思议的是日本人是如此理解佛教的劫与人的生死了结之间的关系的——生前的罪恶就在生前了结,与死后的灵魂无染。一劫了却,一劫复生,周而复始。所以在日本人眼中无所谓正反,只要是为国家民族奋斗的人都是值得敬仰的。无所谓对与错,只有成功与失败;也无所谓荣与辱,只有民族利益得失。这也就解释了日本人为什么既崇尚佛教又对武士道精神如痴如醉。

    在欧洲也可以找到一面日本的镜子,那就是英国。从地理上和岛国文明来看,日本和英国非常相像——它们分别孤悬于欧亚大陆的两端,不同的是英国面对的是一个自罗马帝国之后再也没有统一过的四分五裂的欧洲,这使英国能够有效行使一种“英国因素”,即利用英国的力量竭力反对任何欧洲国家统一欧洲大陆的企图,即 “联合的噩梦”。无论是法国、德国、俄罗斯还是瑞典,只要谁有统一的企图,英国就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反对者,并且往往成为反对者中的中流砥柱,这就是英国的“制衡原则”。而今天,面对欧盟的形成,英国则显然颇为矛盾——无论加入或者反对,都是置英国利益于他人的股掌之中;日本的烦恼则正相反,日本两千年来一直是面对一个统一的大陆,即使是在它分裂的时候,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也一直没有机会像英国那样在亚洲大陆施展“日本因素”,它对这个大陆帝国的影响仅仅局限于明朝时期的沿海地区,即“倭乱”,而从来没有上升到影响中国进程的程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只是在近100年的发展中,才借西方的殖民行为上升为制衡中国的重要国家。

    而且很明显,即使是这种制衡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盎格鲁·萨克逊联盟的支持,并且只能是这个联盟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二是必须在中国这个大帝国软弱无力的时刻才行得通。这种情况仅仅持续了100年而已,现在中国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稳定、统一,并且很显然,接下来就是它的迅速强大——似乎中国的历史总是这样演变的。但这一次不同于以往的是:

    一、这时不仅仅是演绎东亚历史了,而是处在全球化之中,日本拥有更多的选择,尽管形势也更复杂;二、日本在总体实力方面历史上第一次超越了身边这个大帝国,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三、日本与中国拥有同样的文明和人种,但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日本与中国的战略不尽相同,甚至是敌视中国;四、中国的长远战略必然引起国际上的一些疑虑和矛盾,在矛盾激化的时候,日本可以做出选择;五、如果认同中国的地位,日本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日本,这个我们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给予过充分重视的邻居,似乎第一次有了可以超越中国、主导亚洲的机会,它怎么会轻易放弃呢?国家竞争中还从来没有主动放弃权力的先例。其实它也从来没有真正臣服过中华帝国。在公元7世纪,日本向隋帝国派出遣隋使,国书中将日本天皇与中国皇帝并称,将日本与庞大的隋帝国等同视之,毫无敬畏之心。也就是说,日本一直就存有一种野心,希望强大、害怕被孤立,这种心理和英国的心理非常相近,但英国面对的是纷乱的欧洲,而日本则只能忍耐,以至在日本有一种人被称为忍者,这种文化显然出于这种岛国政治心理。毕竟,如果出于日本狭隘的岛国政治心理的话,他们认为来自中国的威胁似乎远大于中国强大所带来的利益。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就曾经试图挑战中国的权威。在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后期,日本人开始向海外寻求发展,从朝鲜到中国海岸及南洋都有日本人的活动——这类似于北欧海盗对欧洲沿海的活动。在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成为日本的实际主宰者之后,于1592年率军入侵朝鲜,这相当于第一次正式向中国挑战。在朝鲜史中,由于这一年是夏历壬辰年,因此把这场战争称为 “壬辰卫国战争”或 “壬辰倭乱”。 1598年11月,明王朝派出的舰队与朝鲜组成联合舰队,在露梁海域与日本舰队决战。海战进行了将近两天,日本共计损失约450余艘舰船,日本海军全军覆没。朝鲜将领李舜臣和明军将领邓子龙在战斗中先后牺牲。随后,失去海上支援的日军陆上部队全部被歼,壬辰战争就此结束。此后,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占朝鲜的战略其实就是按照丰臣秀吉的战略步骤进行的,即首先占领朝鲜,然后进一步侵略中国。

    大前研一是日本的企业家兼经济学家,他写过一本《新国富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中国,毕竟中国的重新强盛是二战以后日本面对的最大课题。2000年,大前研一在中国各地进行了旅行,并制作了一部名为《觉醒的大国》的连续电视报道。2002年4月又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冲击》的书。他在书中说: “‘中国睡狮’的时代已经过去。以超过12亿人口为背景的优秀的劳动力,投入最新设备为产业背景的中国经济,强大已是没有疑问的。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著作,各种看法不一,既有 ‘中国威胁论’,也有去中国投资的指南,甚至还有中国行将崩溃的预言。”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的学者,其政治眼光颇为敏锐,日本目前正处在我刚才所说的5种状态之中,大前研一要探讨的也就是最后的疑问——日本不可能完全重新回到明治维新以前的状态,即成为中国身边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伙伴,也不可能完全征服中国,那么,何去何从呢?

    “由几位中国问题专家合写的《中国的世纪,日本的战略》一书中,有专家认为在制度改革方面,人们看到的是 ‘全球化的中国,发展中国家的日本’。 ②

    也许,正如这本《中国的世纪,日本的战略》一书的书名一样,日本正在承认这个刚刚到来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而日本只能在这种状态之中设计自己的发展战略。

    但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也应该注意到两点,一是日本不可能真正重新回到过去小伙伴的角色;二是日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要比中国强大,至少它会一直是一个一流国家,是一个中国非常重要的邻居,无论它的外交还是经济对中国来说都有重要的影响。针对这两点,也许需要告诫中国:一、不要再梦想把日本当成仆人对待;二、最好把日本纳入自己的政策轨道。

    藐视日本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但如果现在还继承这个传统则会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赫德森研究所所长赫伯特·伦敦曾在《华尔街日报》舆论专栏发表文章说,日本的“文盲率为零,领导层稳定,日本商品在世界市场中很受重视,精通西方的管理技巧,信仰有目的的集体行动,因此,日本的未来并不是没有希望”。该所不久前还出版了一本书——《日本作为超级国家的再次崛起》,再次论证日本已经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超级大国了。

    就在我们正确看待日本的时候,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联盟也在研究日本这个昔日的挑战者——日本输掉了那场战争,为什么却得到了胜利的果实?今天的日本正是当初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和欧洲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认识到必须想办法阻止日本重新加入中国阵营,因为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无论它倒向哪一边,国际政治的天平都会向那一边倾斜。在名古屋的南山大学执教的国际问题专家罗宾·利姆说:“如果日本人真的没了希望,他们可能开始考虑默许中国的势力。因此,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经济健康发展对美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都至关重要。”美国在二战中击败日本,1986年又逼迫日本大幅提高汇率(这导致了日本近10年的经济停滞),美国也曾借助冷战和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大力恢复日本实力。或扶或抑,而美国一直在充分利用日本这枚重要的战略棋子。这一次,面对中国的发展,美国又会面临一个如何制约日本与利用日本的问题。历史也许会重演,但也总有变化——日本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而不再是一个失败的挑战者任人支配了。

    单从近几年的朝鲜核争论来看,本身朝鲜的那一点核力量并不会构成什么真正的威胁,而只是由核蜂刺理论推导出来的导火索罢了。仅就东北亚地缘政治而言,这里是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和美国五方上演石头、剪子、布的地方,整个朝鲜半岛只是一张大谈判桌而已。俄罗斯希望不被排斥在外,希望能够继续参与这个关系俄罗斯熊**的地区;中国希望维持现状——这样最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和反遏制战略;韩国希望谋求削弱朝鲜的军事政权和威胁,并进一步向统一靠拢;美国则对朝鲜局势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因为朝鲜局势的紧张本身就是由于美国第四次扩张而一手策划的;而日本则是站在一个可以借机调整战略、谋求最大利益的台阶上。大家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朝鲜不应该掌握核武器,因为这个武器的投掷方向永远都是一个未知数。

    日本十分清楚美国的第四次扩张,也明白中国的强大意味着什么,它有可能是处在最矛盾的位置,但也可以是处在两边都可以敲诈的有利位置。美国在日本的驻军本来就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抵御红色势力的南侵;二是牵制日本的军国主义发展。日本对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也是一种矛盾心理,与美国的联盟是一种外交权衡的依靠。

    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是相当的矛盾,它曾长期向中国提供大笔的日元低息贷款和无偿援助,但也不放弃参拜靖国神社和向中国表示礼节性的战争道歉,这一点已经成了经常点燃中国民族主义者怒火的打火机。

    日本对于美国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表现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正如《朝日新闻》的一位国际事务评论家在文章中所写的:“日本发觉自己只不过是一台自动提款机,挨一脚才能吐出钱的提款机。”

    对中国,给予中国的贷款无疑类似于一种战后补偿行为,持续不断的挑衅活动无疑又是一种警告和敲诈;对美国,从1986年制定强迫性的“广场协议”用以提高日元汇率,到2003年的第二次海湾战争,日本人很烦恼——为什么总是扮演这种提款机的角色?日本对美国明显的带有剥削性质的要求——日本提供经济支持而又很少给予政治回报的做法已经十分厌烦。“广场协议”导致了日本近10年的经济停滞,导弹防御体系又限制了日本独自发展军备的愿望,而日本希望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愿望也一直没有得到实现!以其强大的经济规模而言,日本明显感到自己总是被排斥在国际决策权力之外,这被日本认为是一种不公平。

    普林斯顿大学日本历史学家谢尔顿·加龙说:“看一看除美国以外的国家,那些能够在世界问题中发挥重大作用的都是二流的欧洲国家:英国、法国甚至瑞典。日本在一些问题的讨论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日本人根本没有要成为世界公民的想法,在改变美国的优势地位方面也没有做出什么努力。”③

    日本目前还和美国保持着联盟的关系,但开始一方面利用这种关系,一方面又有意识地影响中国。同时给予中国贷款和参拜靖国神社看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都是日本影响中国的战略手段之一。从长远来讲,美国和中国都希望拉拢日本,但又对它强大的实力有所顾忌,都不希望它成为一支独立的、具有威胁性的力量。

    日本也并非不可能成为中国的盟友,关键就是如何处理相互的地位和关系。美国和日本结盟是建立在日本战败以及面对前苏联的共同威胁的基础上的。而中国不可能走同样的路,最大的可能就是这种结盟能为双方带来的利益要大于失去的利益,谁都清楚,在经济网络遍布的世界中,几乎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同时,日本也在蹙紧眉头,其实日本对外界一向有自己的思考: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既能维持日本的亚洲大国地位又能占有亚洲的市场呢?它清楚无法阻止中国的发展——中国长期贫困也不利于日本,但也不希望中国重新剥夺日本来之不易的大国地位,所以日本只能在一个狭隘的区间内选择,即不能和中国全面对抗,也不能让中国过于超越日本,最好是能将中国纳入到西方七国已经控制好的世界经济体中,中国每赚得1元钱,日本就能从中国市场赚得1.1元钱,这样既能不过分限制中国的发展也能保持对中国的优势。

    从长期来看,日本希望保持民族的纯洁性、大国地位和经济地位,但日本也很清楚每一个国家的理想都是在角逐中争取来的。中国和美国,甚至重新强大起来的俄罗斯都像巨大的板块挤压着日本,甚至在某种情况之下,这几个板块还会联合起来对日本施加压力,这种联合有时是战略性的,有时是技术性的。如二战时美国主导的战略性联盟,技术性的如历史上的三国干涉还辽等。

    从经济层面来说,一个繁荣的中国比一个贫困的中国对日本更有利。日本认为:无论中国将来是比日本富强还是像今天一样相对落后日本,由于日本执行的都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政策,即开放中的保守经济政策,因而它都能获得巨大利益。相反,如果中国的经济像某些经济学家预言的那样将会崩溃,那中国处于维持政权的需要会加大**统治,一方面可能会走向穷兵黩武的方向,一方面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动荡,无论怎样都会对整个亚洲造成严重冲击。当然,日本同样担心,中国经济的强大迟早会大规模增加军备,这不但会威胁到日本,而且还会令世界产生新的冷战。日本也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以应付这种新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往往会产生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如果今天朝鲜真的走向核军事化,那日本必然要以自卫为借口也进行核装备。如果说朝鲜只不过是出于核蜂刺理论的想法而采取的一种威慑手段的话,那么日本的核军事化则完全是一个核超级大国的再现,此举必然要引起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甚至欧洲的一系列反应。从本质上来说,日本的核军事化和当初前苏联的核军事化没什么区别。

    日本也清楚,担心归担心,但中国的强大必然要到来。因此,中国和日本之间迟早要重新排定座位,只是日本希望在这之前能够尽量影响中国,使中国能够更多地顾及经济利益而采取相对温和的对外政策,能够给日本更多的空间,不要取代日本的大国主导地位。

    对日本来说,中国越来越强大的经济既可以购买武器也可以用来提高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开发能力既可以用来提高生产率也可以用来改进导弹的性能。

    因而,日本支持中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中来,同时也大力增加对华投资, 目的就是要将中国纳入到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网络中,以便日本用经济大国地位影响中国的政策。日本同时也在加快向大国迈进的步伐,以期更早占有更有利的国际地位,强化日本本来已经很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自然,这种大国化的步伐在没有遇到事关日本重大利益的时候,日本还是会在美国的大战略中谋求前进,而一旦遇到关系日本命运的局势变化,或者遇到合适的机会,日本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大国化。

    日本自“广场协议”以来经济就陷于停滞,这种被迫的停滞苦果日本当然只能咽下,但日本的经济实力十分雄厚,日本也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经济和政策的调整。同时,日本丝毫没有因此放松谋求大国地位的努力,甚至可以说,日本借助经济停滞趁机宣传了日本惯有的危机感,强调日本军队合法参加世界维和行动的重要性,日本议会也最终解除了日本自卫队参加维和行动的禁令,并修改武器使用规定等。这也就是说日本基本已经取得和世界其它大国一样的权力,军事力量外派将不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显然,下一个目标就是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这方面的活动近来日渐频繁,并且与印度、巴西和德国的合作也非常高调,简直就是势在必得。

    日本自然清楚,一个国家最后的保障和最有力的制约手段就是军事力量。日本的海军实力实际上在亚洲仅次于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如果情况紧急,日本仅几周就可以装备核武器,因而,日本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准超级大国了——这和世界承认与否没关系。

    ●印度:佛的帝国,世俗的弱者

    印度是一个一直怀揣着大国梦想却又不知道如何适应这个世界的国家。

    在世界的眼中,中国和印度同是亚洲的两个巨大板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颇具可比性。但在比较研究之后又会发现一个根本的不同:印度是一个具有开放的系统和封闭的心灵的国家,而中国是一个具有封闭的系统和开放的心灵的国家。

    美国总统布什养了一只小猫,布什为其取名为“印度”,没想到这却惹恼了印度人,他们为此甚至冲击美国驻孟买的领事馆,“总统先生,不要搞错了。印度人是狮子,而不是猫。”

    ——印度的民族主义很强烈吗?但印度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态度却十分温和,是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祥地。

    ——印度是一个大国吗?但在现代国际政治中,印度却几乎一直处在边缘,甚至没有真正卷入二战。

    ——那么印度是一个善良虔诚的宗教国家吗?但印度拥有核武器、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执行南亚的政策无疑又是窥视大国地位的行为。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印度:“全部印度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这些征服者就在这样一无抵抗二无变化的社会消极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帝国。”也许,经受了千年磨难的印度现在开始觉醒了,是吗?这还很难说。印度所执行的外交政策也是一种看似矛盾的政策:它既没有参加美国主导的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韩国在内的安全同盟,也没有参加东盟那样明显具有亚洲自我保护色彩的组织,或者和中国、东盟组成一种战略伙伴。在世界历史中无论什么样的国家,是超级大国还是弱小国家都要参与合纵联横的游戏中才能有所作为,但印度一直是一个例外。即使是在冷战正酣之时,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印度虽然偏向于前苏联,但却并没有真正执行过什么支持前苏联的政策或活动,事实上并不属于任何阵营。而印度倡导的不结盟运动被事实证明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参加万隆会议的许多国家仍然在冷战的漩涡中奔忙。

    印度尽管拥有许多具有战略价值的东西,却似乎利用得很少。如印度几乎是环印度洋地区除美国以外唯一的大国;印度也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市场;印度还拥有几乎和中国一样的廉价劳动力;印度还是世界重要的宗教国家,它的佛教和印度教对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有重要的影响;印度还是英联邦成员,和英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印度似乎要比中国拥有更多一些的优势,然而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