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美国新农村(1)(2/2)

场攸关生死的危机。尤其当农业生产市场化之后,该产业的危险系数大大加强。所以,并不是像有钱有闲的上流社会人士和工业领域的人士所想的那样,务农是一种充满诗意色彩的劳动。

    实际上,在当时的美国,很难找到几代人都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家,农场破产的情况像城市里工人失业的现象一样普遍。在收成不好的年份里,总有相当多的农民不得不卖掉土地背井离乡。有人曾对当时的宾夕法尼亚州农场的情况做过调查,发现在那些效益不好的岁月里,离开家乡的农户远比留下来的要多。

    在大萧条时期,农户们的遭遇像工人们一样悲惨,饥饿、破产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幸好二战结束后,美国农业借着欧洲各国经济实力惨遭削弱之际,大举进军世界市场,取得了大量利益,使农业重又成为人人羡慕的产业。再加上大型拖拉机、经改进的化肥、杀虫剂等的广泛使用,农业产量迅猛增长,农业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农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农场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相当多的农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另一方面,那些顽强生存下来的强势农场则开始向人们展示他们非凡的实力。农场主们购买了大量先进的农业用具,野心勃勃地拓展着他们的经营范围。虽然80年代美国农业又因各种原因遭受了不小的冲击,几十万个农场主在危机中破产,但农业发展的大好势头并没有被削弱。

    那些有幸熬过了危机的农场主意识到了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性。他们虽然拥有土地,勤劳又善于经营,却像数百年前的农场主们一样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洪灾、暴风、冰冻或病虫害面前束手无策,只能听凭它们将自己一年来辛苦的劳动成果在瞬间化为乌有。而他们的合作者,那些大公司却不愿意分担他们的风险,使他们在灾难来临后只能从国家的紧急援助和财政赔款上得到一些安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农场主们做了一系列的努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加大了受天灾影响较小的养殖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例。

    其实,早在60年代,就有农场主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他们和肉制品加工公司合作,签订合同,由肉制品加工公司定期到农场来收购产品。由于当时大多数农场的生产条件有限,大部分农场主都选择了养殖鸡这种体积较小的动物。但因为养鸡的收益甚低,投入精力大,工作环境危险,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家禽业很快便声名狼藉。到了1980年,美国基本上已没有独立养鸡的农场主了,这种尝试也以失败告终。

    不过90年代情况已和那时大不相同,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农场主们受益匪浅。像猪、牛这种大型动物都实现了大棚饲养,且整个饲养过程都有先进的设备控制,像注射预防针、控制大棚温度等诸多饲养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即使农场主是缺乏养殖经验的新手,也不用担心照料不好这些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