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驼峰航线 > 滇缅公路永远记得他们(1)

滇缅公路永远记得他们(1)(2/2)

为特使前往缅甸与统治这里的英国殖民政府洽谈在缅甸修路的事宜。

    由于施工任务紧急,国民政府提出滇缅公路“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针。严令公路沿线应征各县必须在1937年底以前开工建设,限期3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勉强通车的简易公路。

    1938年1月,滇缅公路总工程处紧急成立。

    滇缅公路修建之难,难在公路经过的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由于抗战形势的日益紧迫,滇缅公路的很多路段只能边勘测边施工。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战前就十分缺乏,抗战开始后,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况且滇缅公路要从云南边境地区流行“瘴气”的地区经过,这更成了阻碍工程技术人员招募的一个大问题。

    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对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在短时间内学习地理和地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加快公路工程进度、用沙砾平整路面、把一条曲线慢慢拉成一条直线、减少急弯和陡坡、改良排水系统,以及如何修建载重量不能小于10吨的桥梁等等一些课程。这种速成似的培训,是不可想象的。但在那个刻不容缓的年代,抗战**高涨的年轻人产生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后来这些人在滇缅公路建设中磨炼成为技术骨干,成为滇缅路上的奇迹。一批批技术人员穿越敌占区,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长途跋涉于湖南、贵州、云南重峦叠嶂的山区来到昆明。很多人行到半路盘缠就已用光,靠一路典当随身行李和衣物才终于抵达目的地,还有一些人因劳累体弱,就死在了旅途之中。

    1937年底,临近春节的时候,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修筑公路。这些人多为农民,男女老少皆有。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只筑路大军:各种各样的民族,只有很少的男人是壮劳力,因为大部分青壮年都被征去当兵了。大部分的是妇女、老头、孩子,他们穿着用蓝色土布制作的衣服,孩子们还带着自家的宠物:狗、鸡和长尾巴的小鹦鹉。在傣族地区,那些跟着大人来做工的孩子还带着猴子。

    这些劳工家距筑路工地远近不一,但是最少的也要走路3—5天才能到达路段修建地点。劳工都自带干粮,行李,甚至锄头、畚虎扁担、刀、斧头等简易工具也是从自己家里带来。到工地后,就搭草棚,住洞穴,实在没有住的地方了,就栖息在岩石,树丛之中。由于工具简陋,只能靠锄挖,肩挑,人扛。战事紧迫,工程需要尽快完成,他们不得不需要昼夜赶修,劳动强度极大,又没有足够的食物。施工条件恶劣,要时时经受风吹雨淋。在寒冷的冬天,手脚都冻僵了,长了冻疮;炎热的夏季,蚊虫多,叮咬厉害,脸上身上起了大大小小驶清的红点。瘴气蔓延,疟疾大面积流行,又没有足够的药物可以救治,大批人因此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