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误会与宽容(2/2)

对颜回的不好印象就会加深。子贡也会想:“颜回其实也并不像老师说得那么好,可老师的确偏心!对颜回果然袒护。”这样一来,孔子对颜回的误会就初步形成了,子贡对孔子的误会也初步形成了。

    第二种情况:子贡向孔子报告:颜回偷吃。孔子和子贡一起去调查,直接询问:“怎么回事啊?我们刚才见你抓了一口饭到嘴里。”颜回肯定还会如此解释,大家听了半信半疑。这样一来,孔子对颜回可能会有误会,颜回的自尊心则受到了损伤,他会想:“老师怎么怀疑起我来了?莫非是子贡从中挑拨离间?”这样,颜回跟孔子,颜回跟子贡之间的误会便初步形成。

    人和人之间的误会一旦形成,以后就会因为其他的事情而进一步加深。如此日积月累,最后不可收拾。而人和人之间的不愉快,往往都是在误会中产生的。等误会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想化解就难了。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误会呢?难道都要像孔子那样去明察秋毫吗?这当然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如果对人人、事事都如此明察秋毫,那我们岂不是得被累死啊?所以,没有必要这样,只需要一个“恕”字就行了,也就是宽恕、宽容。也就是说,当初子贡远远望见颜回抓了一口饭在嘴里的时候,他压根儿就不应该跟孔子打小报告,他应该想,颜回这样做,必有原因。这样,就省了很多事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简单多了。

    所以,中国有句老话,叫“来说是非者,定是是非人”。搬弄是非,只能造成更多的误会。

    宽恕、宽容,在《菜根谭》里,也是“对人要有余地”的一个方面。